产业扶贫开启同步小康新征程

时间:2022-09-06 07:19:22

产业扶贫开启同步小康新征程

六盘水市坚持问题导向、战略导向和民生导向,举全市之力,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确保到2018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决策:

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六盘水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镶嵌在磅礴乌蒙万山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区位优越,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素有“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的美誉。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六盘水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占总人口77%的农民群众散居在大山中“单打独斗”。2013年全市有贫困人口60.96万,贫困发生率达到23.52%,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高达53.8%,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自2014年以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六盘水坚持问题导向、战略导向和民生导向,下达“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总动员令,在全市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举全市之力,决战山地特色农业、决战基础设施、决战新型城镇建设、决战经营主体培育、决战美丽乡村、决战民生社会事业、决战“三变”改革、决战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把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确保到2018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三变”:

增强产业扶贫“新动力”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农民增收是核心,产业平台是关键。

2014年以来,六盘水立足贫困山区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以小康为目标的农村“三变”改革新路。

推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委会用351亩荒山入股,打造海坪风景区,可解决3000人就业,带动5000人脱贫,年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盘县普古乡娘娘山银湖专业合作社整合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本4.23亿元入股园区。现在,116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鼓励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3年来,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实现了“三变”全覆盖;共有51.48万亩集体土地、28.92万亩“四荒地”、68.3万平方米水域、5.86万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财政资金6.61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5亿元,农民分散资金4.28亿元、社会资金45.71亿元入股。

3年来,共有39.05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29.03万人(其中贫困户11.31万户33.44万人)。集中打造了852个产业平台,29.5万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务工。

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空壳村”由2013年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

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55.8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F在的15.67%。今年预计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面进一步缩小。

产业:

开启脱贫攻坚“金钥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特色农业+文化、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金融、特色农业+光伏等“1+N”扶贫模式,积极搭建产业扶贫的有效平台……“三变”改革催生产业裂变,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全国农村发展提供了样板示范。

特色优势产业在“三变”改革中做大做强。六盘水遵循“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理念,以特色农业“3155”工程为抓手,通过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建成了猕猴桃、刺梨、核桃、人参果等特色产业基地458.75万亩,建成产业平台8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55个,带动39.05万人就业,受益农民达129.03万人,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成功获批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

农旅文融合发展在“三变”改革中步履铿锵。目前,全市建成农旅一体旅游村寨175个、农业观光示范园区37个、“百里长廊、百万亩产业”集群示范带六条,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推动了农业“接二连三”。全市冬季滑雪、温泉度假、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已初具规模,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先后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殊荣。

城市优势资源产业在“三变”改革中活力彰显。钟山区政府以优质城市公共资源为平台,引导贫困群众贷款与区物管公司投资22.63亿元,共同建设、经营、管理城市智能停车场、商铺等投资收益稳定的项目,覆盖全区14409名农村贫困人口和3703名城市贫困居民,让贫困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跨越:

共筑同步小康“中国梦”

产业强起来、村庄靓起来、生态绿起来、百姓富起来。全市脱贫攻坚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发展活力充分显现。农业实现增效,六盘水农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93.8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84亿元。农民实现增收,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934元提高到2015年的7522元,贫困人口下降到41.6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67%。生态实现增值,森林覆盖率从“十一五”的37%增加至49.77%,林业总产值达101亿元。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通过建立联村党委、探索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等方式,把村集体、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联接起来,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全市548个“空壳村”全部“脱壳”,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精准脱贫的动力更加充足。“三变”改革搭建起党建和经济、政府和市场、发展和扶贫、改革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有效平台,盘活了农村土地、人力资源、集体资产等要素,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为当代中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的“六盘水方案”。

放眼当前,凉都跨越发展风帆正举;拥抱未来,全面小康蓝图锦绣万千。(薛 云 王 超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郎艳林)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下一篇:基于“过程创新”的《VB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