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四点思考

时间:2022-09-06 07:10:53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四点思考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好像一出戏的“序幕”。良好的导入能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好像一把开启高中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应该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所以,如果能充分做好导入这一重要环节,那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导入;学习兴趣;方法

一、提问式导入法

一堂好的语文导入课应该具备四个基本功能:(1)促进高中生智能发展的功能。由于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随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所以,巧妙的导入也可以起到促进高中生智能发展的作用。(2)集中注意力的功能。无论从导入的功能角度,还是从导入在整个教学链条中的地位来看,导入环节必须完成高中生心理准备上的两个任务:一是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二是集中注意力。(3)促进高中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功能。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如果导入设计巧妙,往往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复杂的事情具体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承上启下的功能。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因此,利用导入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承上启下,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

所以,做好职高语文课堂的导入设计工作很重要。如,在上新课前,教师提出一两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通过回答和争论造成悬念,从而导入学习情景。如,学习“长城”专题时,我这样设计导语:“说到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的功与过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看法有对立的,这些看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听听学者剧作家吴祖光的《万里长城断想》。”这样,高中生在悬念中引发了对学习的渴望,从而更好地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式导入法

简介导入是教师对于将要讲授的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拿来主义》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一定不陌生吧,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生:鲁迅,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师:非常好。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鲁迅先生有哪些好的作品。

生: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拿来主义》就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讲授课文《拿来主义》时的导入方式。虽然导入是以提问开始,但提问的目的和导入的主体都是简要地介绍鲁迅其人、其作。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不仅系统地温习了旧知,也巧妙地引入到新课的学习。

三、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语,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这样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思想,让平庸者有为;他的呐喊,让沉睡者觉醒;他的匕首,让吃人者胆寒。他有很多敌人,但少有私敌;他只活了五十多岁,却至今铭刻在人们心中。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四、直观式导入法

高中生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书中插图及动态图画等直观材料较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高中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高中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做得好,就能调动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结构,消除高中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体会语文――我们母语的魅力。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性。要有针对性地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要与教学材料相结合,因材施教,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刘佳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课艺术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下一篇:让学生相信教师的前提是教师先要相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