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25 12:39:17

浅析职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教育根据孩子的兴趣不同,选择的学习方向不同,职业高中的孕育就是给孩子更多提高教育技能机会,职业高中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职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等待我们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关于职业高中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职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提法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国家统招统分作保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定位在不少地方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由于我国有的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均处于激烈变更之中,其趋势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组织形式趋于集约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智能化,因而,导致职业劳动中蓝领与白领、体力与脑力、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分立界限愈来愈模糊。劳动岗位日益呈现出的边际态势,以及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要岗位与多种可转换岗位结合的岗位架构,复合型岗位架构趋势,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

其二,传统职业高中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也存在着突出矛盾。由此可知,本地区急需的不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实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职业高中教育仍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员,不切实际地与大学生,甚至本科生竞争,坚持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独木桥”,而不肯对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转而与技校生、职高生竞争,走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阳光道”,无疑是放弃自身优势,以短比长。这样,势必将职高教育引入死胡同。

由上可知,本地区的职高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解决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职高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

二、关于构建职高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工艺设计,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职高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目前,许多中专学校在借鉴国外先进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实践,已总结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珠三角”地区中专的教育模式,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专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职高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职高类、中专类、高职类)培养模式。以工科为例,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采用一年分流,两年定位,三年定向,层层筛选的方式构建中专教育模式。即在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依次淘汰两门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按职高模式培养。成绩好的,两年后,据学生个性特长选定专业,按中专模式培养。三年后,成绩中等的,继续中专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四年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职模式培养,学习五年,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

2.职高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职高前两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3.职高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世纪之交的职高教育,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针对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的特点,职高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跨世纪人才。

三、关于职高专业设置的思考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依赖“宽口径”的专业。“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既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专学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各自均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专业建设如何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各校必须视自身的条件灵活处理。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

总之,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上一篇:浅析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下一篇:怎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