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时间:2022-09-06 06:56:3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发展激流中,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及热点问题。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同志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使学校沉浸在追逐分数的“万马齐喑”的状态中,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一生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例如我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课前先要求每位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现行存款的利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利息的意义、种类、利率等内容时,学生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教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已提前亲身进行了体验,并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于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要平时多接触生活,多提前预习,这样才能把数学学好。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教师多做创新示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所谓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在具体的学法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示范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让学生自主性的进行超前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潜能的一种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前示范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的示范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一般可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读弄清教材中的每个数学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并理解教材是例题的各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的习惯。例如,阅读什么叫分数,就必须弄懂什么叫单位“1”,什么是平均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才是注重理解,才能培养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阶段:引读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就应着重通过设置阅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难点之处多思考。

四、 引导学生质疑创新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互相团结协作、合作的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及方法:(1)组建合作小组。我首先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按照学习成绩好、中、差情况,以4-6人为一组进行组合。然后我根据学生具体的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2)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在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长要组织好讨论,并能使每位组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把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汇报,以及提出不懂之处。

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在老公的骂声中幸福地成长(外二章) 下一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