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9-06 06:18:19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源于对实践认识论、知行合一论、认知心理论的理论诠释和对国内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相对滞后的现实反思。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力求以旅游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为运转模式,遵循四项原则,体现四大要求,组成以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版块的循环体系,达到与职业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虽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却并不成熟,且呈现出种种困境,如人才供需错位、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行业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源压力加剧等等[1]。实践上,国家旅游局[2]和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3]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行的专题性调查也大致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仍然,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但是,在种种原因之中,实践课程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本科”型实践课题体系,将是我国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1)实践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人学习与认识的普遍性规律,其中,实践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熟悉各旅游岗位操作技能,深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旅游应用型人才。

(2)知行合一论。从现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形式。据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读”的方式只有10%,“听”的方式为20%,“看、听”结合为50%,“听、说”结合为70%,“说、做”结合为90%。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应该强化其实践教学环节。

(3)认知心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地同化、顺应,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主体的认知模式不断重建、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因此,合理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来完成与旅游行业实际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言显得意义重大。

(二)现实依据

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相比,国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度不高。在国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旅游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两者相互融合,且互为提升。其中,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楼即酒店、课堂就是实训室”的“前点后院式”最为典型。而在国内,除了完全引进“洛桑模式”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外,很少采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做法,学生大多是先“集中学理论”,再“集中实训或实习”,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种拓展,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补充,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高。

第二、实践教学目标与旅游人才需求脱节。国外旅游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即注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控。毕业学生往往无需经过实习期即可直接从事管理类工作,较好地贴合了旅游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国内的实践教学尽管也强调要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却极少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少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与旅游业实际人才需求基本脱节。

第三、教学经费投入与实训需求相距甚远。总体来看,国外在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充足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在校内均有自己的酒店,以及会议室、计算机中心等设备设施,能很好地保证旅游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国内少有旅游本科院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很多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客房、餐饮、导游实训室都不完备。设施设备投入过少,导致旅游实践教学普遍性地成了“例行公事”,走走过场。

第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国外对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不但要求教师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会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例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在全球担任高级或顶级高管的校友回校讲学,形成“学校支持学生成长,学生成才后回馈学校”的良好循环。而国内在这方面则相对逊色,少有高校形成了学校与校友“支持与回馈”的良性循环,“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仅仅停留于表面。

可见,国内旅游实践教学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们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旅游职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以便能为旅游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构建“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想

(一)“职业本科”型的内涵

“职业本科”型是指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借鉴,以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考评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培养形式。而所谓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性教育。具体而言,在教育类型上,职业本科教育应归属于ISCED的5B2教育;在培养层次上,职业本科教育应是专科高职教育质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教育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多重特性;在培养模式上,职业本科教育应与高职专科教育形成明显区别[4]。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力求以旅游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为运转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保实践教学地位、适时调整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实践课程务求连贯等四项原则[5],体现四大要求,适时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与职业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其中,四大要求具体是指:①学时与学分要求。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际,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课时总量应不少于1000个小时,不少于总学分的18%。②课程开发要求。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旅游实践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均应适时作出调整,且应尽可能联合旅游企业一同开展工作。③课程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应力求平衡分布,体现层次分明和务求连贯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四年的教学和学习中,每个学期都应开设相关课程,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④课程实施要求。要求拥有较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场地和教学软件实,切实改变“一无合格师资、二无实践场地、三无实训软件”的办学现状。

(三)“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旅游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作用、层层递进,具体如图1所示(单箭头代表“作用于”,双箭头代表“相互作用”)。

图1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

在具体构成上,专业认知实践类一般由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课程构成;服务技能实践类一般由5门左右的理论配套实践课和1门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课构成;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可采用模拟企业实战演练或大型项目驱动型实践的方式运行;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可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监督执行;毕业设计实践类课程应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组织开展[5]。

三.课程体系的应用——以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属于独立学院性质,其旅游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届毕业生。办学6年余来,始终以“国际化、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培养方案,并于2010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该学院2010年版教学计划共分旅游与休闲、饭店与会展等两个专业方向,其实践课程由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板块构成。其中,公共实践环节课程相同,主要由军训(1学分)、入学教育(0.5学分)、毕业教育(0.5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奖励学分(2学分)、认识性社会实践(1学分)、工作性社会实践(2学分)等构成,总共8个学分(占170总学分的4.7%),要求总实践不少于10周。

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旅游与休闲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旅游景区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娱乐与休闲场所模拟实训、旅游行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66周;饭店与会展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饭店前厅管理实践、饭店客房管理实践、饭店餐饮管理实践、饭店营销管理实践、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80学时+56周。在专业实践总学分要求上,两个专业方向相同,均为25学分(占170总学分的14.7%)。

(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的问题

虽然该院2010年版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已对实践教学课程做了较大调整,但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重偏低

专业实践学分总数仅为25,加上公共实践的8个学分方达到总学分比例的19.41%。显然,这与上述方案中“不少于总学分的18%”尚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实践类课程设计相对单一

培养方案虽已从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4类实践课程做出了安排,但整体形式显得比较单一,且课程内容设计也相对传统,没能跟旅游企业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如专业认知实践只有“野外认知实习”这一门课程,毕业实习集中在第6、7学期完成,且没有对长达10个月的实习内容梯度和实习要求做出前后区分。

3.专业实践类课程前后连贯性较弱

根据“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的课程设计连贯原则,专业实践类课程应力求前后连贯,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该学院教学培养方案未能很好地体现上述思路,具体表现在:①第1学期没有安排任何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错过了第一时间了解旅游行业及企业运营模式的机会;②第2学期的“野外认知实习”与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之间由于没有安排短期的企业实习而出现断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链接度降低;③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由于缺少整合性的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而没法与第6-7学期的企业实习形成衔接。

4.专业实践类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由于专业方向细分不到位,该学院专业实践类课程涉及面相对较广。如旅游与休闲方向既要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性实训课程,也要涉及娱乐与休闲场所经营管理等前沿性实训课程;饭店与会展方向既要涉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饭店等饭店类实训课程,也要涉及会展策划与管理类实训课程。这种较广的牵涉面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专业实践类课程所涉内容的不够深入。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上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兹提出如下改革举措:

1.丰富专业认知实践类课程

在现有“野外认知实习”课程基础上,增设“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3门实践课程。在具体安排上,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等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应安排在第1学期执行;旅游企业在岗实习应安排在第2学期的前半个学期执行。

2.完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实际,旅游与休闲管理、饭店与会展管理的方向划分并不妥当,可进一步细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应根据其所学理论课程来开展课程服务技能实训。在此基础上,增加“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这一环节,以便前后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妥善地衔接起来。

3.增设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

管理技能实践课程是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学生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可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其实践内容和教学形式可结合学校实训场地具体设计,也可联合当地旅游企业实际共同开展。

4.优化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将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第6、7学期的做法并不妥当,有必要加以重新调整,调整思路为:第一、将长达10个月的企业实习分散到两到3个不连贯的学期中完成,期间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安排教学任务;第二、企业实习应力求长远,前后实习内容及实习要求应形成较大区分,如后期可要求企业适当安排学生到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最后,实习学生的指导应采取实习单位指导和学校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思路,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切实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是在参考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的成熟做法,并结合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做出来的。虽然部分课程已经过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实践检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时间、场地、师资、管理等诸多因素限制,本实践教学课程的全套方案尚未来得及加以全面贯彻实施。因此,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此权当研讨。希望学界同仁能对此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各视角展开探讨,达到尽快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6,21(z1):16-18.

[2]中国国家旅游局、教育部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联合调研组.中国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报告[R]. 2008.5.6.

[3]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院校数据解读——基于对旅游院校的专项调查统计[R].2009.3.27.

[4]伍先福,陈攀.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办学主体[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7.

[5]伍先福.论旅游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8-129.

作者简介:伍先福(1980-),男,湖南娄底人,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休闲理论与休闲产业,旅游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0年项目“‘职业本科’定位下的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2010JGA115)。

上一篇: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 下一篇:浅析中国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