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时间:2022-09-06 03:47:54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务必要树立实验绿色化的理念。化学实验绿色化理念课堂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化学教学加大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比重。但是,因为化学实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大多属于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几乎是只要有化学实验,就会产生污染或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种现状不仅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必须改进现有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实验,使之成为绿色化的化学实验。所谓“化学实验绿色化”,就是指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的化学实验彻底消除或尽量减少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从源头上消除化学实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综合分析高中化学实验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器材和药品的使用都没有优选优化;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对化学实验反应生成的污染物随意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坚守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对一些实验加以改进,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的污染和危害。

一、优化实验设计

新课标教材尽管体现出了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思想,但仍然有很多实验因为设计不够严谨而产生“三废”污染物,一些实验反应物和反应助剂的选择及其用量比没有做到最优化。比如,《有机化学基础》[实验2-1](人教版选修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教材设计为:用体积比为3∶1的浓硫酸和无水乙醇作为原料制作乙烯。这一设计会使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变成黑色,产生碳渣,极难清洁,还需耗费大量的乙醇,严重降低了乙醇的产率。再如一些实验的药品用量和试剂浓度,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很容易造成对药品的浪费和污染的严重。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教材对于实验的设计进行绿色化改进。对上述“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以浓磷酸浓硫酸的混合物和代替浓硫酸,笔者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实验现象、反应时间、碳化程度以及乙烯产率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更为理想的原料用量比为:浓硫酸、浓磷酸、乙醇的体积比取2.3∶0.7∶1,学生采用探究所得的反应物以及原料配比进行实验,效果更好。而对那些没有明确药品用量的实验,笔者也是根据往届实验记录,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药品合适用量,既节约了药品,还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试验方法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改进实验装置

化学实验装置的绿色化改进方法,主要包含有组合实验和实验密闭化两种。组合实验是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寻找各实验间的联系,通过调整实验次序、把分散实验综合、充分利用反应产物等途径,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废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努力延长产物的使用周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试剂利用率。组合实验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省实验时间和药品,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与绿色化学理念相一致。教学中,可以将物质的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组合起来,比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以及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组合在一起,用制取实验获得气体用于性质检验的实验原料。还可以将几个实验有机地串联起来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实验装置。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氯气的性质实验,教材分散为四个小实验,需要多次反复地通氯气。采用如下图的组合实验装置,就可以只需通一次氯气就能完成所有实验。既能节约实验时间,又能减少氯气散溢到空气中的含量,实现绿色实验的目标。

化学实验密闭化是利用密闭的化学实验装置,使实验产生的污染物在密闭装置内消除,不能进入环境。将注射器在化学实验密中的反应容器,就是基于实验密闭化的典型运用。比如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实验,就可以利用注射器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细铜丝放入注射器中,再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第二步将注射器底部插入稀硝酸中,抽动活塞吸入20mL稀硝酸,再将其悬挂在铁架台上,底部插入到盛有4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开始之后,稀硝酸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同时在注射器中产生无色气体,无色气体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在注射器中形成压力,使溶液从注射器中溢出,滴落与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出现蓝色沉淀。第三步等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停止之后,将注射器中的所有溶液排入烧杯中(注射器底部小口没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避免气体逸出),然后拉动活塞,吸入空气,注射器中的无色气体与空气发生反应,变为红棕色。实验结束时,将注射器下吸入烧杯中碱液进行尾气处理。

三、规范实验操作

绿色化学实验拒绝浪费实验药品和造成环境污染,拒绝教学事故。但是,在日常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经常会因为实验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实验的重复进行,这不但影响实验的质量和时间,也造成了实验药品的浪费,更是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学生良好化学实验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准备、实施、和结束阶段,尤其是实验实施阶段,必须强调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要指导并强调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复习,以明确试验的目的、要求,对实验作出合理的设计,提高实验的质量,避免因失误而重复实验。在实施阶段,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强化规范操作的意识。对学生实验,教师要随堂观察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洗涤、安装是否规范,对化学药品或助剂的取用和称量、反应过程中的溶液配制、加热、过滤以及蒸发、结晶等实验操作是否正确,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要领,如用酒精灯加热不能用内焰,以免引起玻璃仪器受热不均导致破裂,过滤则要“一贴、二低、三靠”。懂得“从左到右”“自下而上”“固体先放、液体后加”先“塞”后“定”“先验气密性、后点酒精灯”等实验原则。比如对气密性的检验操作,不论何种气体,都要认真操作,不可跳过,尤其是有毒气体的实验,更是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在通风柜内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药品和助剂的使用,必须要有量化意识,严禁随意添加。在实验结束时,所有仪器都要清洗干净,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要统一归置到指定地方,由实验教师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避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需要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高中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务必要树立实验绿色化的理念,才能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实现绿色化。

上一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创造高效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