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少林功夫的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6 02:34:04

河南少林功夫的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汪玉涛(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河南少林功夫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现阶段在中国面临濒临局面。为了保护与发展少林功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少林功夫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在通过对少林功夫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探讨如何保护和发其展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少林功夫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河南少林功夫;保护与发展;对策

少林功夫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中的一颗明珠,其用“禅”与“武”的高度统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作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一些老拳师的相继离世后一些珍贵的老拳种也相继永久性消失,为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许多武术理论研究者争相奋笔疾书,呼吁社会救救我们民族文化,并就当前武术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保护少林功夫,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同时少林功夫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湿地[2]。但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的那样,当今的全球化趋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林功夫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少林功夫的保护力度和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古朴的周易学说、太极哲理以及五行学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理论的源泉,习练武术者的基本行为准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武术界形成了人们普遍尊崇的武德规范和标准。武术不仅要求外在的优美动作与形体美,而且还讲究有神韵,形神兼备,进而引申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达到和谐统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将传统医学理论与武术相结合,使武术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内外兼修正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一大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5]。

2.少林功夫的保护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2.1 政府对少林功夫的保护

社会对少林功夫的保护措施多是以宗教、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为出发点的。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少林寺建筑和相关文物的保护,筹措资金来修复和重建一些重要文物建筑等就是对少林功夫存在的最好的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少林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少林功夫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也对少林寺周边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治,还对周边进行了新的规划,逐步形成了正规合理的文化与自然环境。随着郑州举办国际少林武术文化节,在扩大少林功夫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武术文化交流,一举两得。

2.2 少林寺自身的保护

少林功夫的传承与保护与少林寺本身的功劳是离不开的。总的来说体现在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的品牌维护、资料搜集、科学研究、宣传等几个方面。少林寺武僧团自成立以来,多次到国外弘扬少林功夫,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赞许。少林寺对于少林功夫的保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仅靠少林寺在宣传、资料整理、科研等方面很难全方位涉及到,少林功夫在资料保护、传承、品牌维护及科研等方面的专业化还有待提高。

3.少林武术保护的对策

3.1 以传承为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保护的重点,是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是以形象、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为基本方式而得以延续的。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来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强调的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背后精湛的技艺等。

3.2 以民间力量推进武术保护

发动民间力量,借助政府部门作用,对少林武术进行梳理、整合是对少林功夫最有效的保护。第一,建立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流落在民间的少林武术拳种繁多,且分布在各地域,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即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有利于有关部门有序管理和开发,有利于服务本地域,并逐步向周边辐射。第二,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第三,大力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原则,它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少林功夫、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和伦理特征,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少林功夫进入学校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3.3 以健全的法律保障来推动少林功夫发展

正确认识少林功夫的性质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少林功夫具有体育性、技击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从体育性看,少林功夫的套路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从传统性看,少林功夫能够受到传统知识和商标的保护。从文化性看,少林功夫将文化内涵渗透在练功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受到未公开信息的保护。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还难以保护好传统武术,建议国家制定《中国武术保护条例》,明文规定国家对少林功夫予以保护和扶植义务。

4.结论

少林功夫是通过中华武术得以具体表现,成为中华武术文化最有力的象征。对于少林功夫的认识,过去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去考虑,通常称之为“少林武术”。随着社会认识的提高,人生阅历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少林功夫已经发展成多元文化交流为基点的文化融合体。少林功夫在面向世界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吸纳新的文化因素,不断获得生命之源,获得创新因素和内力,形成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少林文化,并保持自身以武弘法的特色,勇敢地接受世界体育文化一体化的挑战,创造了新的文化高点。少林功夫果敢的担当起弘扬中华武道大业的重任。少林走向世界,世界需要少林,让少林功夫在全世界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4:58-60+81.

[2] 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7:868-870.

[3] 彭雪燕,崔怀猛.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02:74-76.

上一篇:浅析如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情感管理 下一篇:待优生情感问题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