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解析

时间:2022-09-06 02:26:20

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解析

注:( 作者简介:潘春宇(1974- ),男,汉,江苏盐城人,文学硕士,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纺织品与应用,服装文化与设计。

李敏(1983- ),女,汉,山东潍坊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 无锡惠山泥人彩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江南民间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民俗韵味而闻名于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凝聚江南民俗文化和自身艺术智慧而成,以独特的载体体现了民间服饰文化的面貌和内涵。通过对无锡泥人博物馆中收藏的13件早期泥人作品的统计、分析,归纳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配色的特点及对传统民间服饰色彩应用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 惠山泥人;服饰色彩;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ress colors of Huishan Clay Figurines At Early Stage

Pan Chun-yu, Li Min

彩塑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各种各样(多种)的流派,无锡惠山泥人是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支。

惠山泥人传承自明末清初在民间广泛流传,体现了广大市民阶层和农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着装愿望。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惠山泥人承载了记录真实生活着装和寄托美好着装理想的双重功能。虽由于工艺手法的局限,惠山泥人服饰对服饰款式纹样质感等细节的反映是粗略的,但其色彩的记录却较为真实可靠,因而对研究传统服饰色彩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具有较高价值。

一、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概况

无锡泥人博物馆目前收藏的早期(明末到清代中期的作品)惠山泥人作品共13件,多为从战火中幸存的老作品或经老艺人回忆并忠实于本来面貌而复制,可以基本上准确反映从明末到清代中期惠山泥人的流行面貌,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服饰用色的特点。

从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来看,范围已属相当广泛。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大都以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爱好、愿望、理想作为出发点,反映了江南农民生活的特有风貌[1]。

本文首先通过直接观察法来对无锡泥人博物馆所收藏的13件早期泥人作品进行色彩归纳整理,统计见表1。

将表1所列色彩对比四色印刷色谱[2]确定色名,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颜色拾取工具予以复原,按照使用频次制作成饼图,见图1、图2。

如表1、图1、图2所列,馆藏早期泥人作品的服饰主色共运用红色系的大红七次,桃红二次,粉红一次;黄色系的明黄、金黄和土黄共六次;绿色系的粉绿色三次、蓝绿色一次;蓝色三次;无彩色系的黑白色各一次。在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运用图2中所列颜色十二种,其中大红、桃红、土黄、明黄、粉绿、蓝绿、蓝、黑、白与服饰主色共用,主色中粉红、金黄未出现而新增橙色、橄榄绿和灰蓝三色。其中运用红色系的大红八次、桃红二次、橙色两次;黄色系的土黄四次、明黄一次;绿色系的粉绿色六次、蓝绿色一次、橄榄绿一次;蓝色五次、灰蓝两次;无彩色系的黑九次、白色两次。镶边运用黑色十二次、白色八次、金黄两次。

可见,早期惠山泥人作品服饰主色以及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主要运用红、黄、蓝、绿四色。其中红、黄、蓝三色大面积使用。绿色出现频次很高,但是使用面积不大,较多用于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镶边则多采用黑、白色,偶尔采用金黄色。

二、惠山泥人服饰的主要用色特点

1、以艳丽的红、黄、蓝三色系为主色调

从图1、2与表1统计看,早期惠山泥人作品在服饰色彩以红、黄、蓝三色系为主。也就是古代的赤、黄、青,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色使用最为频繁。由于泥人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所以每个泥人都运用了红色。纹样图案及配饰颜色根据主色的不同,运用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蓝、黄三原色,及间色绿色和橙色,镶边配色多运用黑、白,间或运用金黄色。由此可见传统正色在早期泥人服饰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色”理论把“青、赤、黄、白、黑”定为五大正色,其他色皆称为间色。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极色构成五行色,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充分体现了 传统服饰的这一特点。“大阿福” 是当时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多以红、黄、蓝三原色做服饰主色,头带红或绿色配饰做点缀,如图3 “大阿福1”是以黄色为主色的大阿福。再如图4 “中如意”他们用蓝色做衣服主色,配以鲜艳的红绿两色花纹。从图3、4可以看出泥人服饰的色彩使用较日常服装色彩更为夸张,这是由于泥人作为一种装饰品突出了色彩的理想主义风格。

2、喜好强烈的色彩关系

(1)运用互补色对比

大面积运用互补色、运用经典的对比形式美手法表现整体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是惠山泥人服饰的又一特征。对比色相配对比强烈、活泼生动、色彩华丽、富有刺激性。

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不但喜欢使用原色,且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以纯色对比为主,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效果。其中运用最多的是红绿对比。

从色彩搭配上看, 红绿搭配是对比极为鲜明的一组色彩, 给人以最强烈的视觉刺激感。《红楼梦》中“红绿配”的描述有第五十八回芳官所着海棠红绵袄配绿绸夹裤、第七十回晴雯穿葱绿小袄配红绸小衣儿等等,说明传统的红绿搭配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3]。在惠山泥人服饰中大都采用大红、大绿、云青、金黄等最强烈的原色,作为主色或作对比色使用。有的再配上一些对比色的纹样,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图4“中如意”在服饰主色上配以红绿对比的花纹,桃红色花朵在服饰中央绿色叶子纹样以小面积分布在服饰各处,处处做了对比。如图5 “财神”主色运用大红配以小面积绿色补子做装饰对比强烈。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高纯度,强对比,从对比中寻求阳刚大气之美。图4、5都充分说明了早期惠山泥人服饰对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强对比的体现。

(2)运用中差色对比

早期惠山泥人服饰大量使用中差色对比,其中使用最多的有红黄对比、红蓝对比。中差色的对比虽然没有互补色对比那样的强烈,但是有对比效果丰富、明快、活泼,同时又保持统一和谐、雅致的特点。早期惠山泥人服饰色彩将中差色对比充分运用。如图三“大阿福1”可以明显看出主色为红黄对比,这样的对比明度反差显著,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如图4“中如意”大面积的蓝绿的对比,以及红蓝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使整个作品看起来和谐、雅致。

惠山泥人服饰喜好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体现了传统服饰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而且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的色彩效果。在民间过年穿着的服饰中红、绿、黄、蓝的对比配色,以营造年节的火爆喜庆和吉庆有余的气氛,历代宫别是明清以来的服饰,尤其是皇帝、贵妃的服饰,更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显得豪华和霸气。

3、善于对比中求和谐

对比色过分强烈会引起色彩之间的冲突,产生不安定、不和谐之感,所以惠山泥人服饰在用色时常运用一些手法来降低对比性、增加协调性。

(1)艳与柔的纯度关系

惠山泥人服饰的色彩对比都十分强烈,容易产生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为了使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燥、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将其中绿色明度较高,彩度相应降低,显得比较含蓄。而红蓝对比中,则是提高红色的明度,从而达到和谐。

(2)铺与点的面积关系

在泥人服饰配色中,当多种对比的色彩组合配色时,采用色彩面积、形状的大小和聚散的不等值配置,以其中的一种或一组色彩为主,即为铺,形成整体色调,而将与之对比的色彩小面积使用,即为点,作为陪衬的点缀色,从而使对比色配色在大调和小对比的组合中调和统一。如中国古诗词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图6 “小花囡”可以作为这个时期里具有较高成就的代麦作品;它衣服主色是金黄的(其他色彩的也有)形成金黄色为主的整体色调, 小面积运用红绿两色,头戴红绿相间的花朵,配上大红色的蟹爪菊纹样。处处都作了对比但并不给人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因为用色在面积上拉开距离。不同颜色的面积大小的配置使作品整体上看起来十分和谐。

(3)压与提的层次关系

泥人服饰还经常在对比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色相,以光泽色或彩色为缓冲色,缓解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强度,使之调和,一般有黑色重色压、艳色提;有彩色压,黑白金无彩色提。如图6 “小花囡”衣袖加入黑色,突出了抱狮子的白色手臂,配饰中也加入黑白两色进行调和,这就是有彩色压,黑白金无彩色提。使其既整体又丰满美丽,十分和谐。

惠山泥人善于从对比中求和谐的一些用色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服饰的用色特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一直追寻和谐的色彩特征。比如在明清的织锦、刺绣中多以蓝绿或红绿对比,在两色当中按比例逐渐加入白色,使对比的颜色“纯度逐渐递减”当两色接触时对比已十分缓和,从而取得艳丽而柔和的满意效果。如“花 ”织锦有口诀流传至今“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同样可获得理想效果。[4]

三、结语

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丰富、艳丽而鲜明,多使用传统正色中的红、黄、蓝做服饰主色调,用黑、白两色做镶边装饰,传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色”理论。惠山泥人的服饰用色喜欢强烈的色彩关系,但是却能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达到一种和谐。而这些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服饰用色的一些特征。

参考文献:

[1] 柳家奎. 惠山泥人[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16.

[2] 姚根发,张洪德等.四色配色手册[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3] 崔荣荣. 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色彩解读解读[J]. 东华大学学报,2007, (3) : 44.

[4] 张繁荣.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 : 17.

上一篇:人生=黑夜? 下一篇: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瓶颈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