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

时间:2022-09-06 01:19:41

天津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随着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的不断深入,诸多重大项目纷纷上马,急需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给滨海新区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现今的就业市场却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矛盾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文章通过对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分析,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主题,综合分析天津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 高校毕业生 滨海新区

[作者简介]陈媛(1978- ),女,江苏无锡人,天津科技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天津 30045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06-02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开放,重大项目纷纷上马,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说,就业市场形势良好。但是,在现阶段,滨海新区在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天津滨海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天津滨海新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质量在近几年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尤其在教育手段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在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处于重要位置的高等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拥有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开发区校区、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国际贸易、航运管理、会展策划等近百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达近10万人。

2.高校毕业生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就业率稳步上扬。从天津高等院校就业率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2002年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稳步提高。尤其突出的是高职毕业生在2007年的就业率达到89.85%,历史上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见,虽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比较困难,但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好,许多学生还未毕业,用人单位就下了订单。从滨海新区多所高校举办的供需对接会上得知,拥有较强专业动手技能的2013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火热的态势,有的甚至提前一年就被企业“抢购”。20余家颇具实力的企业纷纷前来“圈人”,其中不乏三星、一汽丰田、摩托罗拉、松下、中兴通讯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20个以上岗位的企业就占到一半,用工量在百人以上的有3家。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毕业生能基本适应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天津高校的人才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岗位的需求,学生能较快适应工作。同时,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3.人力资源供给总量缺口较大。目前,天津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0%,与我国发达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北京为67%、上海为56%、美国接近80%)。针对天津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查显示,天津劳动力市场上,年度总体求人倍率是0.72,其中,技师年度求人倍率为1.83,高级技师年度求人倍率为2.09。也就是说,天津市普通岗位求人倍率均小于1,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求人倍率都比较高,都大于1,有的甚至大于2,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滨海新区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在未来几年还很旺盛,但由于新区技术人员的主要输送院校招生数量日益萎缩、部分毕业生职业素养不合格及外地毕业生回家乡就业等情况的存在,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达不到滨海新区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仍然较大。

4.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针对滨海新区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发现,目前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需求不管是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需求,第三产业在用人需求方面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但是,区内几所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需求真正对口的专业还不多,如没有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技术需求的具有冶金、焊接、轮机制造、材料控制、材料成型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

在宏观方面,由于生源素质降低及师资力量的能力欠缺,高职教育目前还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型的应用领军人才,而继续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又给培养重点在应用技能方面的高职院校为本科院校输送学生进行深造的道路上制造了困难,妨碍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微观方面,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划缺乏科学性以及前瞻性,对就业市场不能开展深入的调研,专业设置无法适应滨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课程的设置缺乏定位培养的考虑。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之所需,因而人才市场仍存在严重的需求错位和结构性失衡。

5.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有待提升。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现在的技术型员工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快速应变能力、发散思维,并能熟练应用涉外工具,掌握相关国际知识。经过几年的建设,滨海新区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二、制约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人事制度过于形式化。现阶段,为了保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政府规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时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报到时需带有派遣函,户口和档案也要迁到就业单位,而非公有制企业出于节约人力管理成本的考虑,一般只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不接受员工户口及档案的迁入。这种情况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为滨海新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恰恰是非公有制企业。因此,政府必须在人事制度上进行调整,既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要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

2.高校的职业教育运行模式过于刻板化和封闭化。运行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教育模式的选择上仍然沿用普通教育中的定时、定点、定序、定课的学历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秩序性较强,妨碍了在教育类型中与经济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的灵活性,显得过于刻板和封闭。

3.职业教育课程过于学问化和知识化。课程是触及职业教育核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的生存大计。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中,普通文化知识、理论知识的比例普遍偏高,即便是在专业理论知识中,也存在偏向难度较高的基础理论的倾向,这些导致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的严重脱节。在课程安排中,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有些学校甚至不干预实习的过程,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有些学校实习设备有限,平均每个学生的有效实践时间仅1~2个小时。

4.教师师资结构失衡,质量参差不齐。从总体结构构成来看,高校师资来源虽然已经放开,不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单一局面,但来自于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教师以及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师资结构比例严重失衡。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虽然具备很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方面缺乏专业性,教学手段及方法单一,大部分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5.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不足。有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好高骛远,自身定位过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小圈子,对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跨所有制的新岗位抱有疑虑。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只满足于专业内的一般课程学习,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系统,也不注重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只想到成功,而没有做过失败的精神准备,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没有估计,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推进滨海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留住更多的职业人才。从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其发展需要大量的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复合型人才。通过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及自身的努力,有很大一部分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符合新区的人才需求,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由于滨海新区仍然依照天津市的人才迁入规定,毕业生不仅能力要符合学历也必须达到本科层次,才能在滨海新区落户。针对这一情况,滨海新区可以利用国家对新区的功能定位,在户籍管理上进行改革,把符合新区需要作为落户的准入标准,不再将学历作为进入的敲门砖,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新区的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水平。

2.改革福利待遇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人力资源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师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决定进入本行业之前,都会将本行业的收入、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教师也一样,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也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作为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并充实进教师队伍,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采取多项措施,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办公环境、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照顾,为人才的落户创造有利的条件。

3.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了满足滨海新区的需要,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理念,密切关注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调研和系统的分析,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点围绕滨海新区的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帮助职业院校与滨海新区的大企业、大公司联合,建立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定向培训基地,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4.根据就业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就业指导。对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开始就标志着人生职业生涯的开启,因此,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新生入校开始贯穿其整个大学学习生活。新生报到后,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指导,针对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就业情况向新生进行专业性的介绍,使其对未来所学专业有直观的认识及初步的了解,建立初步的职业观。在开始专业学习以后,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在学生毕业就业阶段,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的相关信息,传达相关政策,进行面试技能的培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做好心理定位,克服自卑心理,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胡海杰,邱雪婷.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3).

[2]陈钦华,张晶,李小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湖北省教育厅.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政策,2010(6).

[4]李荔.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及对策[J].经济师,2011(3).

[5]米学芹,夏林童,刘家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6]关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

上一篇:基于Wiki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及群体协作发展策... 下一篇:高职院校应用“6S”管理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