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07 02:53:46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等基本概念,梳理了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办学特色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陆慧(1980- ),女,江苏靖江人,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与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4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各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原有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为了缓和供需矛盾,跟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中央和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地方高校的兴建,积极出台支持政策,一批新型本科院校兴办起来,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模式。此类院校基本由专科合并升格而来,学术基础薄弱但有较好的地方行业根基,因而大多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自己的机遇和生长点。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首先要弄清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从哲学角度说,人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基础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①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理论型人才强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研究甚至创造新的理论,应用型人才则强调能够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实际的操作。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多数高校明确的目标,相关培养模式也被传统本科院校传承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而随着社会转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些新型产业和行业兴起,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人才的综合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逐步得到重视。英国巴斯大学校长默迪特在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话时就曾强调,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获取学术知识,而且要学会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能力,毕业即能上岗。②

同时,应用型人才又是有层次之分的:较低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着重于技能的学习,单纯强调技能的熟练运用;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侧重技能运用的同时,还强调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能力的养成,强调以理论为支撑的后续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将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素能培养有效衔接,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具备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

1.创新的含义。“创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一是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新意”,意为事物内部的变化与更新,既含有革新之意,又含有创造之意。③但创新不等同于创造,它不强调首创性,而是指对既有事物的优化、完善,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行业领域,不是无中生有,同时这一活动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其基本特点有三:一是“革新”,这是创新最基本的特征;二是社会性;三是实践性。

2.创新人才的特点。一是“新”。创新人才应当掌握前沿性的知识,并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有的观念、理论重新组合、优化,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等。二是“专”。创新人才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的“专才”,即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事物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三是“博”。创新人才在专业扎实、形成个性特点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基本素养,即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而言,是指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适应并促进行业的发展,并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职业生涯的一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此类人才,就必须明确创新概念,加大变革力度,打破传统教育的框架。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教育概念模糊,缺乏对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目前,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创新教育的内容依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它只是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补充,并未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主流。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创新教育等同于课外技能的形成,片面强调书本以外知识与技术的掌握,而忽略创新教育对于人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形成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采取传统教育的培养方式,并未有意识地针对创新人才的特点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有效的调整。

2.教师存在惰性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创新教育理念虽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很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师层面,很多人认为对创新教育思想的深度研究只是领导班子的事情,缺乏为学校事业发展出谋划策的热情;也有一些虽然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但受传统教育观念与自身惰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习惯性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没有针对创新教育的特点作出改变。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教学手段的创新。受现有教育体制与教育考评机制的约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类课多、通识类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等现象,课程设置灵活度低、弹性小,缺乏个性化。僵化的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选择创新知识结构的范围,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阻碍了学生学习主体功能的发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材―学生”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脱节的教材的选用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4.教学管理手段陈旧,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管理通常移植或套用传统高校的模式,注重教学的完成情况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注重教学的眼前成效而忽视学生潜在的可能性发展。在这样一种管理方式下应运而生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其评判的依据和标准必然倾向于能够以考试等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成绩,而轻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正确认识创新教育内涵,改善创新教育实施环境。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明确创新教育在此类高校实施的定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思路,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尤其要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求教师调整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使创新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得以充分实施。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寻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合作平台,为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实践环境。通过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多渠道、多方位提供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参与科研,使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2.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次、多类型、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学历”和“职业”为核心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突出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强化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体现行业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同时,丰富选修课资源,保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刚性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柔性需求有机结合。

第二,创新教育应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就业导向的思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其创新教育的实施也应从职业素能要求方面入手,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根据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领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特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有意识地融入专业教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制度,帮助积累学生就业资本,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效对接。

第三,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以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及专业基础的不同情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综合化、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对接,注重优秀教材的引进和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课内实践环节,与企事业一线紧密结合,发挥企事业单位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指导作用;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今后拟工作的岗位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做到“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同时,应注重提炼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任选课模块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进行延伸、拓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变革,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导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有意识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换,为教学所用。

第二,加强政产学研多方合作教育,为创新提供现实平台。创新教育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吸收社会力量,尤其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多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教育实践培训基地,为创新教育搭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为大学生创新提供锻炼的机会。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国际合作高校的师资互访和交流,扩大双语课程比例,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同时,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分流,让一部分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国外高校学习深造,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4.改变考核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充分意识到创新教育的特殊性,建立符合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改变理论课程以成绩定终身的考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权重,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情况,完善知识评分标准体系和能力检测标准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专业特色,推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强化实习实训考评,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的作用。

[注释]

①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②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10645.

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jYxNzNwRWJQ

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tZVorUnNGeW5rVjd2UFYx

MjZIck81SHRmSXE=,2009-06-01.

③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1&recid=&filename=2003086408.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1OTVrVmJ6TlYxMjdIYk93

R05YTXA1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tZVorUnNGeW4=,2003-04-01.

上一篇:高职精品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下一篇: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扶贫功能及其定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