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得更加幸福

时间:2022-09-05 09:45:21

让学生学习得更加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学习;课程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

语言学家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社会学家说: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及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伦理学家说: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渴望。心理学家张厚粲主张:幸福感是指个人对需要达到满足的一种体验。教育学家熊和平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幸福主要体现在求知过程(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与结果(获得良好的成绩)上。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内化和相互作用来感受幸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笔者更偏向于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说法。

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幸福的主要因素。学习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考试,有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弱化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学习水平降低。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个体就能体验到幸福。

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呢?

一、课程管理上严格执行上级规定

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课时计划时要遵守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六个严禁”。但有个别学校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行我素,对学生实施“圈养”,约束学生行为,禁锢学生思想,“减负”政策喊在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在行为上。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学生感到迷茫。失去了基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学生在情绪情感上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二、在班级管理中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

班主任了解并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努力做到“供”之所“需”,或投之所好。班级中那些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攻击或退缩的学生,有经验的老师就会从其安全需要是否满足或缺乏(缺失)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这类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在情绪上就体验不到快乐。

三、在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低年级学生应多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动作记忆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对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要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逻辑记忆和情绪记忆能力。记忆的天敌是遗忘,课后倡导学生及时复习,以便于使感知过的内容、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得以保持和再现。情绪具有两极性,比如焦虑,适度的焦虑具有增力性,过度的焦虑则有减力性。所以在指导学生作业或考试时,要激发学生具有适度的焦虑水平,提高其思维的活跃性、回忆的准确性和完成任务的及时性。要抑制、矫正或消除学生过度的焦虑水平。因为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反应,所以在重要的考试之前,对有过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应采取自信训练、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等措施或方法降低或排除考试焦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担忧成分,以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好心情。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创造,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体验到快乐;如果说幸福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时领悟到快乐;如果说幸福是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求知的征途中跋涉时感受到快乐;如果说幸福是一个结果,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品尝丰收的果实时享受到快乐。

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教育措施、教学行为,如果能让学生学习得幸福、学习得更加幸福就坚持;如果没能让学生学习得幸福、学习得更加幸福就坚决改革。坚持需要恒心和爱心,改革需要勇气和科研。让我们为学生学习得幸福多多研究和探讨。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桥中学,宁波,315374)

上一篇: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探索与分析 下一篇:巧妙寄情,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