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时间:2022-09-05 09:31:38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身为班主任就应注重培育学生情商之花,努力积淀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米粒之珠,也有光彩”,让后进生以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静静聆听,偶尔伴着略带羞涩的一笑,沉静而不张扬,初识玉敏老师留下的影像大略如此。时光流转,与玉敏从相识到相知已近十年,亲眼见证了她的努力,她的用心,她的成长,我的内心时常充盈着欣慰与感动: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为她默默地在平淡中塑造自己而感动,她倔强地在平凡中挖掘奇迹。

教书育人重创新,无私奉献有真情。作为语文教师的她,旁征博引的谈吐常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她深度解读文本,不断创新教法,语文课总能花样翻新,她用传统又不失创意的教学方法影响改变着所教班级!作为班主任的她,每日里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忘却了疲累,还戏称自己与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她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后进生:有过苦口婆心,写过纸短情长,创过“斗争”超晚8点的纪录……高质量的成绩,学校的肯定,学生的爱戴,这一切皆是水到渠成。

人文关怀漾春意,教育无痕创奇迹。在班级管理上,玉敏老师一直以“文化治班”为理念,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培育学生情商之花,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文阅读、自创名言、书写随笔等活动,在人文关怀中振奋学生精神,悄然无痕中积淀班级文化,促使班级精神生成!确实,玉敏老师所带班的学生青春和谐,执著进取,拥有“诗一般”的精神。无怪乎学生说生活在这样诗意的大家庭是幸福的,师生看过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体味的风景!

也许玉敏就是那只永不知疲倦的蜻蜓,穿梭于一张张青春的容颜之间,在与学生预约的一次又一次精彩中,赢得了满园春意盎然!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市优秀教师、塘沽十佳班主任、滨海新区教师标兵……这一个又一个的光环萦绕着她,但我们面前的玉敏老师沉静淡定,依旧;默默耕耘,依旧;挖掘奇迹,依旧!我相信,如今身为教科室主任的玉敏会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情报负,她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初中校区校长 王玲荣)

深入解读文本,这是教学生命所在。研读文本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我们需要认真地将之进行到底,才能当好学生遨游学习殿堂的“导游”。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呢?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度挖掘文本潜在的内涵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自主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把教参当作“圣经”。如窦桂梅老师教读《秋天的怀念》时,伴随哀伤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等有关作者自强不息的片断,之后提问: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怀念的是母亲,怀念的是母亲陪伴的那些时光。有一个学生泪流满面:怀念的是母亲让他“好好儿活”。窦老师及时抓住亮点再作引领: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成就了“我”的一生,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撼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

课堂至此,高潮迭起,怀念的究竟是什么,看似不难,实则内涵丰富,教师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才能深入思考,幼小的心灵才能与作家那饱经磨难的心灵碰撞,思维的浓度必然会延伸。正因为窦老师领悟了作品内涵,才能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领下,学生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深度语文,深度思想。有深度思想的老师将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完成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在“山重水复”中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吹尽黄沙始到金――潜心探寻文本的语言魅力

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更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细读文本,抓住文章的“秘妙”处,深入解读文本,品味、体悟文中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置身于繁花锦绣中,与主人同呼吸,共命运!

课例呈现: 吴积兴执教《水调歌头》片段。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中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不是,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

……

师:再读第一段,结合你的理解,重新说说上阙中作者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让人受不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贬到密州不过两年,却感觉好像几百年了……

(学生从与文本对话中领会到作者写这首词主要是抒发自己被贬官的感触。)

点评:吴老师解读文本时,抓住小序中的“兼”字,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真情实感。在语言品读中,实现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重读文段,学生自然生成了源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的理解,同时创造性也得以发挥。潜心探寻文本的语言魅力, 定会“吹尽黄沙始到金”!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建构文本的教学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召唤”读者发挥自身的再创造才能使之确定;又认为每一个人因为“期待视野”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在山的那一边》中“山”的含义可解读为艰难险阻,也可解读为传统和习惯势力,也可解读为闭塞和守旧风气,而不一定就得解读为“革命根据地延安”。

《台阶》的意蕴把握,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威普遍认同:“父亲”是老实厚道、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的谦卑农民。在讴歌父亲品质的同时,文中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其根源在于慨叹经济落后。如果我们变换思维方式进行多元解读,就会产生下面的批判: ?

1.扭曲的消费观理应批判。鄂西的农民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终其心血以建造一房为荣,比气派,比阔气,但不讲实用,这正是小农意识的虚荣心淋漓尽致的体现,《台阶》中父亲正是这些农民小农意识的典型代表。

2.扭曲的人生观理应批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级台阶和九级台阶的比较,父亲更留恋三级台阶,“自在、舒适、惬意”,与“九级台阶的闪腰、不扎实、不自在”形成鲜明对比,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其弊端,尽管人生追求的目标已实现。终其一生精力所追求的东西却是那么虚幻,继而联想到人生不能为了虚幻的目标而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辛酸和凄楚的情感根源不应是经济落后,而应是思想禁锢和迷信、愚昧。“父亲”的美德理应传承,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应该联想到治贫先治愚,于是我们理应大声疾呼:打破禁锢,解放思想!

此外,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不要只读文本一篇文章,而是要把与文本相关联的内容都通读,这样才会对文本有全面的理解,这样才会准确揣摩作者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上一篇:王振刚:创建幸福的教室,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引... 下一篇:乌苏农资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