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呼吸方法的指导

时间:2022-09-05 07:52:49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呼吸方法的指导

许多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呼吸的形式要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1.呼吸形式应与技术动作相配合

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即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采用哪种呼吸方式,应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则。

如体操中的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下“桥”动作等这些需胸肩带固定的技术动作,采用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的固定,则要转为胸式呼吸,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躯体静止动作、“两头起”的静止动作等,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2.呼吸节奏应与技术动作相协调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什么时候该吸气,什么时候该呼气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后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如两臂前屈、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动作等,用呼气比较顺当。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即每“憋气”2~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

二、调整呼吸频率,应以呼气深度为主深呼吸

运动时呼吸的目的是保证在吸气时期肺泡腔中有更多含氧的新鲜空气,呼气时期能呼出更多的含二氧化碳的代谢气体。运动时(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采用有节奏的深呼气比深吸气更有助于提高肺泡腔中新鲜气体的含量,增强运动过程中人体抗缺氧能力。

例如:跑步或游泳时,常常会有一段过程人感到特别的难受,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作失调、情绪低落,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身体呼吸循环功能不适应身体的剧烈运动,造成体内的缺氧,缺氧情况下代谢所产生大量酸性物的堆积和堵塞,迫使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并产生疲劳感,以上出现的现象也叫作“极点”现象。

此外,深呼吸会使呼吸频率次数减少,从而避免了由于自身呼吸肌肉收缩的能量和氧气过多消耗,使呼吸变得更为有效。

三、正确运用憋气

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声门,尽力地呼气动作,称为憋气。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运动时,需要憋气来配合,如投掷的最后用力、举重运动、拔河、“扳手腕”等。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憋气结束为使胸膜腔中的内压有一个缓冲渐变小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挤出,即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

四、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

剧烈活动时,用口鼻同时呼吸与仅用鼻呼吸比较,一是可以减少呼吸道的通气阻力,增加通气量;二是无需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克服更大阻力而增加额外的消耗,推迟疲劳的出现;三是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增加了散热量。但在冬季进行运动,张口不宜过大,要尽可能使吸入的新鲜空气经由口腔加温后再进入气管和肺,以防止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在传授技术动作时,不能轻视呼吸技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教师管理应“以人为本” 下一篇: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