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学层次与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时间:2022-09-05 06:05:43

小议教学层次与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摘 要】支架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探索等方式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层次;支架;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个发展区,一是现有发展区,指的是教学之前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指的是潜在的新思维发展水平。

原有思维水平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它表现在教师的讲解或组织活动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在同一层次上,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已经懂得了或学生可以自己独立解决的,某些教育环节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就是第一环节教后第二环节没有继续发展,还是在学生原有的水平回旋。

高层次的教学体现在教学针对学生潜在的新思维水平,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断地将潜在新思维水平转化为原有思维水平,并形成如此反复循环的“动态结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强调:

1、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与新思维要求的“动态结构”

所谓“动态”指一堂课各个环节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44/4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时可安排不同层次进行,首先出示:

从第一行的前2个三角形中的数字看出关系:3+9=12,8+6=14;第3个三角形的和第4个三角形中的要求表示什么数,是学生已初步接触了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用、或表示数,很容易推出和各表示什么数,第二行让学生发现规律:30=5×6、56=7×8,排列好的,教学可引导学生知道、或α、x这些符号或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得出:①每个符号,每个字母只表示一个确定的数。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可以设计算式如:36×A=36,4×9=A的课件显示,第一个算式的A表示1,第二个算式的A表示36,比较A=1和A=36,问学生“为什么A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36”讨论交流后可知:②同样的一个字母A在不同情况下表示的意义不同。这就是“动态结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第三个环节教学,用扑克牌做加法,2+3、A+3、J+3、+3,未知的一个数加3该怎样表示?通过这里的A、J、可见:③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区间为1~13。

第四个环节教学“买扑克一副2.5元,买2副、3副……n副要多少钱?”n取值范围讨论结果:④n可以表示任意的自然数。

第五个环节教学,猜年龄“学生的年龄为α岁,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多22岁,老师几岁?”假如学生7岁,老师7+22=29岁,学生8岁老师就30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老师的年龄也增加,老师的年龄可以是(α+22)岁得出:⑤字母除了表示数以外,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中的一个量。进一步分析,5+Y=100,5+Y

依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有所发展,从第二环节到第五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不是在同一水平上,而是逐步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把逐步发展称为“动态结构”。以上为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

2、关注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弱到强,按不同层次增长,教师的作用则由强到弱按相反层次削弱,教师的教就起到了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教学中支架问题的教学:

说明图1和图2。我们在建筑要凝水泥柱时就要塔上支架,支架在建筑过程中起到临时性,过渡性的作用,水泥柱凝好了,支架就拆掉,教师在教学中也是起到这个作用。“鼓励讲解、提示、反馈、演示、点拔、指导”等都是支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教师的支架作用就越弱。凝水泥柱从起点就要搭支架,水泥柱凝多高,模板也搭多高,但是教学支架不是从零开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生长不是生产,学生是在自主成长的。比如,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不必再从100以内的加减法教起,教学可以采用尝试、讨论等,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在教学中找到学生的生长点、需求点。相对而言,教学支架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也不能无限制的高,要落到最近思维发展区内,现有水平与更高水平的落差就是最近发展区(示图1)。“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通过这样的实验得到的:拿个锅,下面放酒精,把白老鼠放到锅里,下面点火烤,慢慢白老鼠受不了就跳出锅,怎么办?实验者就在锅边围上围墙,白老鼠抓回放进锅,火一烤,它又跳出来,把围墙再加高,它使劲又跳出锅,这样反复几次,白老鼠就不跳了,总不能把它烤死,连忙把它拿出锅把围墙也拆了,白老鼠却躺着不动,它知道再怎样跳还是会被再抓回,干脆任你摆布,听天由命吧。教学也是这样,所搭的教学支架太高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被动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所设置的支架,应是适当、适时、适量的支撑与帮助。教学初期,支架是以知识为第一位,但在教学后期,支架转为方法占主体,并给予适量的支持,可见教学支架在教学中的位置是:不会教的人要先学会教,要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层次;会教的人要学会不教,“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是更高的一个层次而促使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教起了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支架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探索等方式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支架是动态的,要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步撤去支架,把完成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上一篇:惜时如金“拯救”学生的课外阅读 下一篇:善始亦须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