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亦须善终

时间:2022-07-18 10:38:31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和课堂开端、过程一样重要,处理得当能产生“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结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和课堂开端、过程一样重要,处理得当可以使学生能及时系统化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归纳、概括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或者文字、表格、图示等,将课堂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清理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归纳时要突出主题、纲目分明,指出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地方。

比如,学习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节后归纳、概括如下:

1.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这一政治体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2.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3.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渗透知识、情感、思想等感染学生,给学生启迪

初中历史课堂结尾,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新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可以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可以渗透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许许多多是感人至深的。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等。在课堂结尾向学生渗透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感染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促使学生将历史学习自觉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三、设计悬念,诱导学生自觉地把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外

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以悬念作课堂结尾,激起学生猜测、探究、查阅资料,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学习《戊戍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一八九八年,慈禧太后一伙在北京发动,囚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新法,康有为、梁启超被迫出逃,六君子遇难。中华民族就此亡国灭种了吗?学生迫切了解中国自此向何处去,课后看课本、查资料,虽课断而思不断、语已停而意不停。

四、引入合作竞争,强化课堂学习技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结尾处,学生仍然是主体。在学习任务基本结束后,我们按照学生的合作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作与竞争。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训练,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一组一组的题目,有必答、有抢答,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不同组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这有合作有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能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课堂结尾,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以前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历史课前后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而且比较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比较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教学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程欣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拓展策略初探[J].考试,2011(7).

上一篇:小议教学层次与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下一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