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药师资格考试浅析

时间:2022-09-05 04:52:22

中医教育药师资格考试浅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1月正式对外公布并施行了2011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版大纲)[1];对(中药学类)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以下简称中药学部分)也做了重新修订。为了帮助广大应试者复习备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知识,提高考试通过率,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结合我们多年在中药学本科课程教学、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谈谈应试者在备考中药学部分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进行执业药师职业准入控制的基本标准,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水平和命题、组卷的依据,是应试人员明确考试范围、把握复习重点和熟悉考试、答题规则的必备指南。新版大纲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将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归纳为10个方面[1];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对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的概况、中药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常用中药配伍的意义以及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等方面知识的识记程度和应用中药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试者首先应认真学习、理解并掌握好新版大纲的要求,明确命题范围,以指导自己复习备考。通过比对2007年版大纲,新版大纲中药学部分新增加的内容有:①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②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调整的内容有:(1)将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12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124种;③将较常用中药的种数由2007年版大纲的60种增加为新版大纲的96种。应试者备考时不要忽视了新版大纲内容的变化,以免丢分。

2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准确理解和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功能主治等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基础,也即先“理法”、再“方药”的道理。许多应试者由于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解中药学知识感到十分困难,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新版大纲及配套的应试指南在另一门考试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对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论述。建议应试者在复习备考中药学部分之前,结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备考,首先学习、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学习考试重点

从知识结构来划分,中药学部分包括总论(新版大纲1~4项要求)和各论(新版大纲5~10项要求)两大部分。总论是中药学部分的总纲,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其次是中药的应用理论(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等),新版大纲还强调了“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它们是整个中药学的核心和重点,将贯穿到各论每一味具体中药的学习中;掌握好总论就为学习各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取得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中药功用的钥匙。因此必须狠下功夫,认真掌握好。各论按中药的功效分为21大单元,每1大单元又依据所包含中药的共性特征及各类中药的功用特点分为若干小单元;其中第1小单元“基本要求”的内容,特别是本类中药的定义、分类、性能、功效和适应范围等知识概括了本类及各小类中药共性特征,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就抓住了本类中药的普遍规律,可以对该大单元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对于掌握好本单元具体药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每味中药项下论及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症、配伍后的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新版大纲分3个层次对具体中药做了要求,其中功效(包括功效相似中药异同点比较),是最重要的考点,一般要占考试内容的1/2或更多;主治病证是较重要的考点,一般占考试内容的1/4左右;总论与各论所占考试内容的比值大约为1:9。应试者理清了中药学知识“点”与“面”的关系[2],掌握了中药学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考试重点后,可以更好地安排复习备考。

4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各论收载中药数目繁多,每味中药的性能主治复杂,常有多个适应症,初学者常感到不知重点何在,不知如何掌握、巩固记忆;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如何掌握好新版大纲要求的400余种中药,可能是每个应试者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建议大家从以下途径加以攻克。

4.1从重点药物入手以点带面从新版大纲要求来看,同一单元都有要求重点掌握的中药;从知识结构来看,重点中药在本类中药中具有代表性,如发散风寒药的麻黄、桂枝,发散风热药的薄荷、牛蒡子等。应试者可从重点中药入手,先将这些中药的相关知识理解透,然后以点带面,比较与其它中药的异同,以全面掌握同类中药。

4.2以功效为中心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表面看似分列的,其实具有内在的联系;功效是核心,是联系性味、归经和主治的纽带。学习时可利用性味、归经来解释功效成立的道理,在主治应用中通过实例将功效的内涵(功效术语的准确含义、功效的层次、功效的补充扩展)加以展开;掌握功效后,上可推断性味、归经,下可推断主治病症。例如,学习发散风寒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先应理解发汗解表、驱风解表均为发散风寒的特殊表达形式;掌握了代表中药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因其功能发汗、宣肺、利水,符合辛能散能行的特点,功能平喘(降泄肺气),符合苦能泄的特点,故为辛味、苦味;功能发汗解表,符合温性发散的特点,故为温性;功能解表、宣肺,作用部位在肺,功能利水,作用部位在膀胱,故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则能治疗风寒感冒,功能宣肺平喘则能治疗咳嗽气喘,功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则能治疗风水水肿。因此,只要记牢功效,具体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病症不需特别记忆。至于各种病症下的配伍应用,除大纲要求的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外,一般只需理解基本配伍原则,不必强记配伍药物。用法项下应结合总论掌握中药用法的一般规律,并记住如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龙骨需打碎先煎等特殊的用法即可,不必每味药强记。关于用量,可先掌握一定的规律如无毒的植物类中药材、动物胶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3~10g,无毒的矿物、贝壳类中药材的常用剂量大多为10~30g,药物的剂量超出此范围的需要特别记忆,如人参挽救虚脱可用15~30g;细辛入汤剂用量1~3g,入散剂每次服0.5~1g;牛黄只入丸、散每次服0.15~0.35g等等;一般常用量药物剂量不必每味药强记。因此,以功效为中心,认真理解每味中药项下的各项内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就可大量减少记忆量,使中药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3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按照上述方法

我们既掌握了各类中药的共性,又掌握了具体中药的个性;这时,分散的知识点多而繁杂,容易混淆,因此,学完一单元中药,应及时归纳总结。例如补气药,药味较多,单元名“补气药”概括了本节中药主要的、共同的功效为‘补气”,熟记自编歌诀“补气药功能补气,药味十五要牢记;人参党参和白术,甘草山药与黄芪;太子洋参刺五加,大枣饴糖甜蜂蜜;红景天加绞股蓝,白扁豆能补脾气。”就记住了本小单元中药的名称;进一步可参考文献[3],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设计图表,归纳总结本小单元知识共性、每味中药的个性,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形象化,在学习后期形成知识网络;今后复习图表就能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在头脑中条理清晰地形成了中药学知识的基本构架。进一步可常用比较法巩固记忆。例如功效相似的麻黄与桂枝等;名称相似的羌活与独活等;来源相同,采集时间不同的陈皮与青皮,炮制方法不同的赤芍与白芍,生地黄与熟地黄等;产地不同的怀牛膝和川牛膝等;同种但药用部位不同的苏叶与苏梗等;都是可以比较的药对(群)。再如功能解表的中药除解表药单元外,其它单元还有那些?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续断、白术均能安胎,机理各是什么?功能透疹、功能明目、功能润肠通便的中药分别有哪些?各自作用机理如何?等等。应试者以功效为核心,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归纳、总结、分析与比较,不仅能加深对中药功用的理解,还能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形成网络,达到透彻学习、融会贯通、避免混淆、促进记忆的效果,也为今后准确用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试者只要重视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新版大纲为依据,理清大纲要求的层次和重点,掌握中药学知识的结构和规律,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结合配套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复习备考,适当加以记忆和练习,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上一篇:中药学研究生培育体系研究 下一篇:中药学教学内容与机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