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导入艺术

时间:2022-09-05 04:41:16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导入艺术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成功的导入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关键词]导入 完善机制 发挥优势 完善设施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64-01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导入上好语文课,的确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能在课堂教学开始后短短的开头几分钟内,通过成功的导入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导入学过的课文或已有知识

(一)运用导入起到铺垫作用

比如在教授小说“药”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上学期我们接触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最先与最后》,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篇杂文以后,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使得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引导他们谈到鲁迅对于重铸新的国民精神的关注。为学习新课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又比如在学习《梦溪笔谈》前可以联系“大力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一课设计导语:学习了《大力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一课后我们不仅惊叹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先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穷究物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沈括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由所学课文自然引到新课,保持了单元主题的一致性。

(二)导入起到温故知新作用

苏童的《三颗树》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的语言很美,而其主题又可以多元解读。所以在导入时不妨在明确了抒情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问题后,提问同学阅读和欣赏散文要怎么做,把握什么?将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关键是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总结提炼。比如阅读抒情散文要把握什么,简单地说可以归纳成: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表达作者这种感悟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感性思考上升到理性认知。又比如教学《宋诗四首》时候,我请同学比较两首诗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得学生从已学篇目中初步感受唐宋诗歌各自的特色,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导入作家作品的重要性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思维更趋于理性。有时候在上课前突出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所学文本的经典性,往往能够立刻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一些经典文学的教授过程里,效果尤其突出。比如上《促织》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突出《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以传奇之笔志怪的最辉煌的一篇。又比如《师说》的导入可以突出其汉文名篇的地位,文中的一些观点在当时上层士族子弟不需学习看不起老师的风气下具有的进步意义,文章一问世就引起轩然大波。使得学生带着一点了解和一定好奇的心理走入文本。又比如在对泰戈尔诗歌学习的导入设计时可以提问学生能否举几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引导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被赞誉为“印度诗圣”的文学伟人――泰戈尔。激发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

三、导入名人名言和诗歌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学习《屈原列传》可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脍炙人口的励志名言导入。学习《荆轲刺秦王》可以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导入。

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之前,先写好板书,即诗人韦庄赞美富春江美景的诗歌:钱塘江尽到桐庐,山清水碧画不如。这样导入新课,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怎不情趣盎然!

有时候,单元导语就是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学习《世上本无害虫》一课前可以用单元导语:自然是人类永远离不开的母亲,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导入课文。

应当注意的是所引诗文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不要因引用诗歌、格言、警句等而转移了教学目标。

四、导入现实,创设情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有时候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设计巧妙的导入语,能够起到打破沉闷、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的作用。比如说在为《咬文嚼字》一课设计导入的时候,我就学生平时朗读的缺陷提出质疑:在背诵课文《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不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背出,总会篡改字词。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中“送”字背成“飘”字。“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将“一丝”背成“一阵”。老师将其纠正,但是他觉得没有多大影响,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课文《咬文嚼字》,学完后我们就会得到答案。这样导入新课,问题从学生中来,答案到课本里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课的“语文味儿”,相信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有时候还可以紧扣潮流。比如学习《非攻》一课时,恰好电影院热播《墨攻》。在教学《十则》时,也不妨谈谈中央电视台热播《百家讲坛》于丹的《心得》。让学生体会圣哲的千年智慧在当下仍然发出的巨大光热,激发学习热情。

上一篇: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语言伤害问题探析 下一篇:如何开发农村小学社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