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几点反思

时间:2022-09-05 03:25:39

对美术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几点反思

有人把美术特长生看成是“刀刃上的舞者”,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美术特长生不仅要有充沛的精力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和策略面对考试。美术高考是特长生要过的第一关,紧接着的文化高考是第二关,“志愿填报”则是最后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志愿填报”如果出现失误,那前面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志愿填报”是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事情,甚至我也曾经有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后来我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一个有责任心,并敢于承担责任的老师来说,“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学生的事就是老师的事”。那么如何在急速行驶的高考车上系好“志愿填报”这根安全带呢?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志愿填报中的背景

1.学校。每年在考生填报志愿之前,学校领导都会对老师特别强调:“你们只有参考权,决定权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手上。这是国家高招政策,高校录取管理体制的规定,同时也是学校对你们的要求。”如何把握好参考权的尺度,给考生一个合理的建议,工作难度很大,也很细。难怪有老师说辅导学生填报志愿这几年下来,胆子是越填越小了。

2.学生。专业高考前几个月,有些考生以舍弃文化为代价,夜以继日地对专业进行强化训练,专业总算如愿通过。有的获取了一张专业合格证,有的获取了两张,更有的获取了四五张甚至七八张。面对这些大小不一、内容相同的“高考通行证”,学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已经通过测试,忧的是如何来填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或许少数学生会自行选择,自主填报,但难免不出现“乞丐嫌饭吃”的现象,或者被个别高校夸大其词的广告所迷惑。当然,更多的美术特长生是苦于高考信息渠道不通畅,造成掌握信息不全面,了解信息不及时的局面。

3.家长。第一类: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较高,对子女升学一事很关心,平时也能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美术高考方面的信息,他们的意见对子女的志愿填报确实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第二类: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家长由于生长在农村,并且本身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对高考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填报志愿这一关。曾经有一个家长为填报志愿专门找了我好几次,每次交谈的语气都显得那么急切,那么无奈。他甚至不知道“专业”和“专科”之间有何区别,“本科”是什么意思也模糊不清。我曾经为这三个名词给这个家长解释了很久,结果他还是一知半解。第三类:因为对填报志愿一无所知,所以有些家长也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子女自由填报。

二、志愿填报应注意的几点

1.看见人多就往里凑,学生有这种“凑热闹”的心理。“人多”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学校招生数量相对较多,如云南省西南林学院(2008年在江西省计划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30人,并认可江西省艺术统考成绩)相比贵州省毕节学院(2008年在江西省计划招收美术学类学生2人,同样认可江西省艺术统考成绩)的招生数可谓多多了。第二,选择某高等院校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人数多。一般规律是:在招生数不变的情况下,填报同一院校的考生人数越多,排名较后的考生被录取的概率往往越小。例如,2008年我任教的一个高三美术特长生,美术专业成绩在江西省联考中排第714名,在没征求家长和老师意见的情况下,把西南林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后来问及原因,他说班上有几个同学报这所学校,到时会有伴,但最后却未能如愿录取。

反思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学校,不随意盲从。

2.高校依自身的情况,专业(如艺术设计和学前教育)之间有的设级差分(所谓“级差”是指等级之间的差别程度),有的不设级差分。原因是专业的“冷”“热”不同,导致填报人数相差甚远。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重庆文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江西省的招生数为17人,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在江西省的招生数为2人。我任教的甲乙两特长生同时报考了该校,甲的专业考试成绩排23名(文化高考成绩为414分),乙的专业考试成绩排26名(文化高考成绩为327分)。填报志愿时两人均把重庆文理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在我分析情况,讲清利害关系后,学生乙把第一志愿改为学前教育。结果考生乙被录取,考生甲不幸落榜。

反思二:避“热”就“冷”,注意所填报的高校是否存在级差分。

3. 2006年有个考生的专业成绩在江西省联考中排第28名,高考文化成绩为400分。这样的成绩挺好,因为本省院校和承认省联考的一些外省院校加在一起,至少有三十所院校供他选择。可是在填报志愿时,他却愁容满面。原来让他烦心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不愿他到太远的地方求学,让他填报本省院校;第二,自己有心填报江西师范大学,学费高了点(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学费12000元);第三,即使最终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了,心里也会有所不甘,因为按成绩来说应该可以填报一所一本院校。总之可选择的院校太多了,反而无从下手。犹豫再三,他选择了学费较少的福建省一所院校:福州大学(一本),并被录取。后来的几次联系中,我隐约听出他为当初没能果断填报江西师范大学而后悔。

反思三:填报时不能总瞻前顾后,该出手时就出手。

4.当生源不足时,院校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予以录取。这时,卡在这个分数线段的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7年同样有甲乙两个美术高考生,同时以第一志愿填报沈阳工业大学。结果乙考生以综合分差0.5分落榜,而甲考生则刚好踩线录取。眼看连第二志愿(本省院校)都毫无希望时,江西省内的高等院校开始降分录取。乙考生便上网自行填报,紧张和匆忙之间把志愿错误地填在了音乐专业中。在确认误填后,她带着哭音打电话问我怎么办?面对这么一个复读生,面对这么一个天大的失误能怎么办?假如不误填,以她的分数(文化378分,专业152分)是能够被省内院校录取的(降分后的二本文化录取线为371分)。

反思四:机会只有一次,一定要仔细、慎重。

5.2007年有个美术高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的高校是上海理工大学。分析情况后我觉得保险系数不大,建议他换一个高校。但他说:“外省高校想赌一把,省内就填个‘保本’院校。”我问他是否有信心,得到的回答是:他专业排名较前,不用担心。而文化估分为375分,比2006年江西省的文化二本线323分高许多,应该没问题。经过几次交流看法,他始终不改初衷。后来,他既没考取上海理工大学,又没被省内高校录取,原因是2007年省内的二本文化线猛然间提高到了381分。

反思五:不能单纯地看绝对分数,重在分析试卷(文化、专业)难易情况,并找出变化因素的可能性。

三、结语

或许可以说,文化考试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共同的甚至是唯一的答案,填报志愿的答案则各不相同。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涉及许多方面(如学生的兴趣爱好,高校收费标准等),而当年的投档线以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要填好志愿极为不易。要给学生和家长当好参谋,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和已知的相关信息资料。例如:1.有关高校招考,录取的政策规定。2.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重点看所报院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数,以及与往年相比招生录取的比例变化。3.了解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和学生的详细情况。有了这些准备再加上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指导原则,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当好参谋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2010年又快到填报志愿的时候了,回想起众多家长期待的目光,我的心不由得沉重起来。通过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从而使学生后悔少一点,家长欣慰多一些,这就是我的一个愿望。

上一篇: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根据所给材料下定义的“快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