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的“围城”之惑

时间:2022-09-05 12:48:58

企业上市的“围城”之惑

2007年8月16日,温州服装企业报喜鸟开盘首日总市值由原来的12亿元暴涨数倍,据说现场的一些温州老板们看傻眼了,于是有人笑称:报喜鸟一天所赚的钱得卖多少双鞋子才能赚到啊?!

“退休后周游世界是我的生活理想。”这是李彦宏的名言。套现了30多亿元的百度总裁李彦宏能够做到,但估计很多企业家做不到,因为他的企业没有上市,他没有这么多钱。

“争相上市”仅仅是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个侧面,但它却深刻改变着企业的投资轨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同样有一些老板在为已经上市而犯愁:尽管去年在宏观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仍融资近10亿元,但在某上市公司董事长看来,现在没有以前轻松。

“我过去要快乐多了。”在他看来,上市就像“围城”一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其实进到里面以后会发现,并不好玩,因为投资者需要不断看到回报。”

的确,上市也被很多公司老板形象描述为“有人在背后拿鞭子抽你”:比如,资本市场后,企业如何在投资者和市场之间达到平衡?如果投资者投资后希望一年或两三年企业复合增长率达到30%,怎么实现?投资者希望的是他们所投资的企业的销售和盈利能够同步增长,但事实上这非常难。

于是,近些年来,这样的企业也逐渐增多:他们具备了上市的条件,资金流非常充裕,但并不急于上市,在他们看来,公司上市只与股东的套利相关,对企业经营不一定有积极的影响。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企业对资本市场有了更新、更深层次的重新认知后的成熟与淡定,这种淡定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福音。

那么,对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要选择上市?上市和不上市分别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什么要上市?

相信很多企业家对经济学家金岩石的一个调查都非常熟悉:有两家企业,一家是上市公司,一家是非上市公司,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都一样。两家公司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上市公司要透明公开,非上市公司不需要透明公开,非上市公司能看到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财务信息,而上市公司却看不到非上市公司的。两家公司的手段也不一样,上市公司要规范运作,报表要经过审计,不能偷税漏税,开起股东大会、董事会来费时费力,决策机制不灵活,而非上市公司财务不规范,容易偷漏税,决策机制灵活,不需要“花瓶董事”。这两家公司发展结果如何?谁输谁赢?

企业家们的选择惊人的一致:没有一个企业家认为非上市公司会赢。金岩石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虽然这两家公司表面上主营业务都一样,但实际上不一样。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两条命:它不仅有经营性资产,还有投资性资产,并且将二者结合起来变成了融资性资产,同时经营三种资产,而非上市公司最多只有经营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两种。

记者认为,“多出来”的这两条命实际是指上市公司的诸多优势:融资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品牌和信誉的提升、兑现股权(期权)激励,经营管理层的稳定、推动企业的规范可持续经营……

首先,我们来看看屡创股市奇迹的金风科技的成功,或许会明白很多企业为什么将上市作为其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一步:金风科技成功上市后,不仅大大提升了其在风电行业中的影响力,公司实力大大增强,在2008年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打败了众多股权竞争者,收购了全世界永磁直驱技术领先企业之一――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份。对该公司的成功收购,使金风科技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完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和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同时为金风科技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空间,将加速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在一直从事企业上市法律事务的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邱清荣律师看来,企业上市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的融资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上市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就比非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优势,人才汇聚,将会使企业发展后劲十足。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在创业板上市的神州泰岳上市融资18亿,而公司正常需求最多5-6亿,上市融资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可见,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上市公司融资融智的效果最好。神州泰岳上市后不久,同在中关村的京东商城获得老虎基金1.5亿美金投资,这在PE投资中已经算是顶天了的。

“资本市场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尤其是现代社会,产品更新快,企业竞争也愈加激烈,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手超越。但总体来说,能够利用资本市场的企业就能吃掉不会利用资本市场的企业,从而在竞争中实现强者恒强。”融勤国际中国区总裁孙洪伟表示。就拿目前北京企业最头疼的研发投入来说,国外大公司基本占到年销售额的5%左右,北京的企业2%都不到,一旦上市,是可以购买专利和技术,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发展成本和时间。

记者曾经采访过中关村一家挂牌三板的企业,该公司有强烈的上市欲望,其董事长告诉记者,虽然海淀区和中关村管委会对挂牌企业的补贴和奖励力度很大,但他们并不缺钱,而是为了规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也有企业认为,如果不上市的话,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证照很难办下来。而企业一旦上市,政府大开绿灯,各种证照很快办下来,减少了企业日后经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很多企业渴望上市的真正原因。

近期位于中关村的汉王科技成功上市中小板,其掌门人刘迎建几天身价从20多亿翻到40多亿,创业多年的艰辛终于得到了优渥的资本回报――尤其是对于这些有股权激励的企业来说,上市能为原有股东的股份转让提供了一个公开流通的市场。比如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均持有股份,他们以1元1股买的原始股,上市后都有溢价,往往数倍甚至十几倍。对于公司来说,只有管理人员退休时才能给予该股份,如果是非正常的离职,如跳槽,就不能得到股份。这样公司就能留住优秀管理人员,留住公司的客户资源,更好地保护了公司的商业秘密。管理层持股只有在上市公司才是名副其实的“金手铐”。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股份流通性就会很弱。

“前提是,老板要舍得给管理层股份,如果不合得,人才流失现象会很严重。”邱清荣谈到,即使是在中关村,积极推行股权激励的企业也很有限。

“上市”之所以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因为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并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而且,上市还有利于树立品牌,提高企业声誉,更有利于开拓市场。北青传媒上市后,一位媒体从业人员感叹:“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对其上市进行了大量报道,这相当于为企业做了次很好的宣传,而且还不需要花一分广告费!”

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上市公司在享受资本盛筵的同

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压力,需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我现在追悔莫及,好像是年轻时犯下的美丽错误。”即便是套现12亿元,上市在网易CEO丁磊眼里就如同裸奔,上市导致公司过于透明,一举一动对手都看得清清楚楚。

正如丁磊所言,一家公司从私人公司变成上市公司,首先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信息公开的压力。比如上市曾经对GOOGLE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上市之前,谁也搞不清GOOGLE确切的财务数据、搜索技术、人员状况、股东构成等,也正因为如此,竞争对手摸不清其底细。但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上市时公司必须协助审计师完成审计报告,需要提供公司产品结构、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客户情况、固定资产、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当前和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等,这其中涉及很多公司机密。上市之后,还有很多定期公开业绩报告的义务,这样公司完全暴露在竞争对手关注之下,对于经营显然是不利的。

其次,上市企业面临着管理规范的挑战和压力。企业一旦上市,拿到了投资人的真金白银,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由不得你胡来。

公司上市后,就要体现较好的盈利业绩,增加业绩就意味着要增加税收成本。很多民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业绩没有完全体现或享受了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上市了,就得多交税。

记者曾经采访过这样一家摇摆于上与不上之间的企业:在该老板看来,企业上市最大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比如上市会令灰色收入大大减少,偷税漏税大大减少。客观地说,目前在北京,由于成本和生存压力,企业多多少少都会钻政策的空子。尤其是企业滚存的未分配利润,几乎每家企业都有。

正是这种财务公开、管理规范的压力,有人戏称“上市是一次逼迫自身吐出难言之隐的过程”。尤其是不少民营企业有着错综复杂的管理漏洞,还有个别企业有偷漏税的情况,财务不规范,有好几本账。上市意味着财务公开、管理公开,这正是许多企业所顾忌担心的。正是由于这个担心,一些企业不愿上市。

第三,企业公开发行上市后,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会增加,要遵守国家各项证券类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颁布的规章规则。遵守这些规则是会增加成本的。比如,要信息披露,就要在指定媒体上(目前,证监会指定的媒体有7家,但在三大证券报上进行信息披露的最多。这三大证券报是《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刊登公告,这是要花钱的。每年光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的费用就的上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

第四,原企业所有者面临着控制权转移的压力。比如上市后,收购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收集筹码,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很多创始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控制权落入他人之手。上市之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上市后,在上市公司,一般是谁拥有的股票多,谁说了算。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创业者就面临着有可能丧失控制权的风险。比如盛大收购新浪的事件,就是由于盛大公司从公开市场上收购了新浪公司19.5%的股份。企业上市还可能面临潜在的诉讼风险,专家认为,这一点很多企业在上市时都没有考虑到。上市企业一旦公开与预期相差甚远的财务结果或重大损失,就有可能引发投资人对公司及其内部管理人员的集团诉讼。

此外,在公开上市后,管理者的自由度会受到更多限制:企业所有的重大决策都需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决策还得经全体股东投票决定。公司的股价也将出现在每日新闻之中,股东通常以企业的分红和股价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这容易促使企业经理人过于看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效益。

“上还是不上”?经济学家钟朋荣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国有企业上市无非有这样几个目的:融资、改制、提高知名度、发财。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否要上市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否发展到了可以规范经营的阶段(即企业能否承担规范的成本、规范是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第二,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第三,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否到了非上市不可的地步。民营企业上市首先是为了融资,如果仅仅是为了融资,负债成本又低,那就不如不上市。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太多了,老百姓已经记不清哪个是上市公司哪个不是,上市名声不一定好。因此企业一定要克服上市情结,切忌将上市看做企业成功的标志。

上一篇:中国银行资本金压力的解决之道 下一篇:企业淡季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