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舒缓

时间:2022-09-05 07:26:34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舒缓

摘要:口译是一种现场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压力承受素质、现场应变素质等等。然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口译任务中有充分的自信,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就应该抓起。本文从课堂口译练习方式、练习对象、练习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身调节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从口译训练的最初阶段就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关键词:口译,心理素质,压力缓解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a stressful work, which requires a good diathesis. And confide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interpretation. Yet, it takes long time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Therefore,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set up confidence in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problem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s, partners and contents.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diathesis, pressure-relief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翻译的形式,指的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外一种语言即时准确地用口头表达出来。口译的特点之一是压力大(stressfulness),现场性极其强,伴随着口译员的是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一个口译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口译员的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吴冰,2004),综合起来也就是译能。译能指的是口译能力(interpreting competence),包括口译员的知识体系、语言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综合才能(梅德明,2003)。在口译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到口译员的自信心,怯场的心态也会使口译员频频地出现一些错误。因此,要有高的口译质量,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解决心理压力问题。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压力,使口译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最小化。

二、课堂口译练习

2.1口译练习方式

口译和口语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口流利的口语很难胜任口译工作。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在英文训练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英语会话,英语演讲,英译中和中译英交互传译,英译中和中译英同声传译(郭岱宗,2006)。因此,口译的训练必须从口语出发。在口译的训练的初级阶段,要让学生大胆开口说,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为在口语表达的时候,所表达的观点是自己的,然而在担任口译工作的时候,思想观点、意思以及表达方式都是来自于他人,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必须遵循 “信达雅”翻译原则中的“信”,也就是忠实于说话人的意思,其难度显然比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大得多。学生如果在口语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胜任口译任务时候,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得相对小一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口译训练的初级阶段就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表达,能够达到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让学生的自信从最初级阶段就逐渐建立起来。

当学生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之后,就要逐步进入口译的训练阶段。

口译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席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即席翻译也叫做交替传译(alternating interpreting),其方式是讲话人说完一句话、几句话或者是一段话,停下来让口译员进行口头翻译。同声传译就是指口译员在一方讲话的同时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另一方的口译方式。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练习方式首先应当选择难度相对低的即席翻译,也就是交替传译,循序渐进,最后上升到同声传译的高度。这样学生在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情绪相对要小些。同时,在做交替传译的时候,应当从短句开始,对于从来没有接受口译训练的学生来说,听到太长的句子,从心理上就感到很有压力,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记忆说话人的发言内容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要全面准确地记忆源语言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所以,必须从易到难,如果学生一旦在接受口译任务之前就产生紧张情绪,就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误听,漏听,表达不准确,忘记翻译内容等等。所以,翻译训练的关键就是循序渐进,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2.2口译练习对象

既然口译是一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就涉及到服务对象。口译活动涉及源语发言人、译员和译语听众三方。作为译文的终端接受者,译语听众的类型和构成制约着译语的产出,对口译过程有着显著影响(张吉良,2004)。专业的口译作为一种服务行为,目的在于保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顺利进行,促进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在真正的口译任务中,服务对象可能是领导,老板,社会人群等等,人数也有可能是一个,几个,甚至是一群人。由于口译具有现场性、即席性和一次性等特点,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而惟恐出错的担忧又会加重译员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过载(psychological overloading),导致表达不畅,语义模糊,大大影响口译质量(张吉良,2004)。所以,口译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译的质量和成败。大学英语口译课堂中的口译练习不同于专业口译任务,练习的对象都是学生和老师,总体来说,参与到练习中的对象都是比较熟悉的人,专业水平差距都不大,在练习过程中译员练习者和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不大,比较容易沟通,至少不会有面对陌生人时候的紧张情绪。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就应该在这个方面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意识到现在口译任务仅仅是练习,并且对象也是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并非专业人士,压力相对小些,只有在勇于接受目前较小压力的前提下,以后才有可能在更大压力下很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2.3口译练习的内容选择

在口译教学的练习过程中,内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当难度的练习内容。如果在初级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练习内容超出了学生所承受的范围,不仅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还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同时在心理上让学生产生压力。

在20世纪70年代,Krashen就提出了对外语学习颇有影响力的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Hypothesis)。该理论包括五个假设:学习/习得假设(The Learning/Acquisi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虽然这个理论是运用在二语习得中,这里同样适用于口译教学。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同时,他又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意义或者是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的时候,才能够产生习得。”(孟冬梅,2006)Krashen的著名公式“i +1”就是指的输入假设。公式中i代表的是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如果输入的材料太难,超出了习得者的水平,也就是i+2,学习者根本就无法理解。如果输入的材料太简单,低于或者是接近习得者的语言水平,也就是i-1或者i+0,习得者根本就没有取得进步的空间。所以,在口译练习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否则就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提到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情感对语言的输出起着过滤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语言习得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够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和内化。Krashen的情感过滤器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三个方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这些情感变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习得效果,然而在英语口译训练过程中,这些情感变量对口译效果也起着极其大的作用。如果在口译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因为练习内容、练习对象、环境不适应等诸多因素而有较强的焦虑感或者是缺乏自信心,那么对语言输入就会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因而妨碍练习的效果。相反,如果练习者的焦虑感弱,对自己又非常有自信心,情感过滤的作用就相对弱一些,那么就会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因此,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口译练习的内容选择仍然是一个关键,既不能够太简单,也不能够太容易。否则,不仅不能够达到练习的效果,同时,还有可能让练习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学习动机,增大口译过程中的焦虑感,使得练习者越来越没有自信心。练习者有无自信心对口译非常重要。有自信的同学充分肯定自己的语言能力,对自己能够胜任口译工作充满信心,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来。在口译练习中,焦虑是学习者最大的障碍。如果练习者感到较大的压力,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在听译文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失误,如:漏听、误听等,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会碰到忘记单词、相关表达等现象,在最后译文输出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吐词不清、话语断断续续。

三、教师引导与学生调节

3.1 教师的积极心理引导

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对学生树立起自信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教师首先应该尽可能地和学生缩小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能够非常放松地进行课堂练习。这也就是在练习前,教师从情感上让学生没有压力和畏惧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从不断的练习中发现不足,进行弥补。在练习过程中,难度适中的练习内容不仅会让学生有胆量承担练习任务,还可以从“i+1”难度的练习中获取新的语言知识。当然,这都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准确拿捏。在练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成情况中的亮点进行肯定,让学生有成就感,树立起信心。因此,在口译练习的全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心理引导和肯定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2 学生的自身心理调节

在教师积极引导的同时,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学生要正确看待练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要清楚地认识到练习过程中的出错是难免的,并不是自身能力的一种否定。只有在不断的出错中自己才能够总结经验,有所提高。

四、结语

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翻译的质量。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语言功底才能够有较高质量地完成口译任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挑战,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在真实的口译场景中保持镇定,顺利完成任务。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最初的口译练习中做起。

参考文献:

1. 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梅德明,2003,《英语口译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郭岱宗,2006,《面面俱到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张吉良,2004,“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外国语学院学报,第四期。

5. 孟冬梅,2006,“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江西教育科研,第十一期。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激励理论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下一篇: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灾民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