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09 09:12:13

激励理论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管理方法应与时俱进,体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激励理论正符合这种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期望目标、生活需要、交往归属、自信心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五个方面运用激励理论,从而发挥班主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班主任工作

随着我国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化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适应,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等新形势和新情况,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需与时俱进,灵活应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多维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之策当实施以人为本,学生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激励理论正好符合这种要求。

一、 当代高校学生的特点需要激励理论

1.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倡导素质教育,但各种考试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仍是一种应试教育,教育引导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校为饱经12年寒窗苦读的学生确定的最终目标是:考入理想大学。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变化的,现实与理想是相互矛盾的。考入大学后的所见所闻与他们理想相差甚远,这必然导致他们失去生活目标,迷茫消沉,不知所措,学习态度消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尽快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寻找新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使他们完成角色的转换,立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历练他们的生活本领。

2. 学生心理疏导的紧迫性与现行机制的滞后性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指出: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占16%至25.4%,并且有历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来自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就业压力、情绪起伏、两性关系、贫困救助等方面,以焦虑、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而在各高校普遍没有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和专职的心理疏导人员,即使有心理疏导机构,但由于人力或财力的原因,使之发挥不出应具有的作用。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得不到有效及时的疏导,容易做出极端、不可思议的行为。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高校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善于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对处在低潮的同学,通过激励的方法有效地渡过困难期。

3. 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将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描述为:获得广博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广度方面了解几个不同的学科,掌握准确的交流能力和方法,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熟悉主要的调查方式和思考方式,运用这些方式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大自然及社会的能力;具有理解不同价值的观念,不同传统和不同制度下其他文化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确定永久的智力兴趣和文化兴趣方向;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最终有能力选择未来生活道路的职业生涯;通过与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具有与各种人相处共事的能力。(吴启金.面向社会---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EB/OL].HTTP://www.ebubu.en,2005-01-27.)大学生常常为实现大学的这些目标背负强大压力,同时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校期间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必须完成自选额外动作,一旦进入人才市场,才发现自己所学与市场的需要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激励的手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和就业的压力。

4. 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当代大学生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性格各异、方言繁多的新群体时,学生会感动困惑,他们不懂得怎样与人和睦相处,不懂得怎样去和别人沟通,造成“以我为中心”的内琐心理。再加上传媒的发达、信息的泛滥、交往的扩大加剧了人与人的疏远,学生宁可选择素不相识的人作为交往和倾诉的对象,也不愿意对近在咫尺的人敞开心扉,网友、网恋、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严重撕裂了人们之间的默默温情,增加了教育中人际沟通的障碍。所以,班主任应鼓励同学之间相互通过,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总之,班主任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与交流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二、 激励的相关理论

目前学术界存在许多种激励的理论,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按照激励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性激励理论和过程性激励理论。

1.内容性激励理论

内容性激励理论理论,主要侧重于“需要激励的是什么”。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麦里克兰三重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会归属需要;ERG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只有三个: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双因素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组织中个人和工作的关系问题。赫兹伯格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麦里克兰三重需要理论认为人的三种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

2.过程性激励理论

过程性激励理论主要侧重于“如何进行激励”。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动力的大小,取决与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素。用公式表达:激励力=效价*期望值;亚当斯公平理论主要是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动机和动力,不仅受其所得到的报酬绝对值的影响,更要受到报酬相对值的影响;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取决于人们对以往行为结果价值的主观认识: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但这种认识受可以改变的。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班主任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大学期望目标的激励

目标是人们活动的期望境地,也是学生上进的引擎。合理的目标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适时地提出令人振奋又可及的目标,又能激发学生为实现个人和所在集体的目标而积极努力。班主任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班主任要通过各种争优创先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良性的学习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当然学习的目标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把终极的学习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实现每一阶段的目标从而提高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学生自觉的、努力的工作、学习。

(2)生活需要的激励

生活需要激励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激励。有了生活上的激励,才能够保证学生安心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生活需要主要是帮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为20%,特困生为8%,怎样才能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让他们能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所以班主任及时利用国家多元化的资助政策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同时,班主任要深入基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同时在精神上多给一些激励,让他们感觉受人尊重。

(3)交往归属需要的激励

大学生目前正处于身体成长的转型期,他们渐渐步入成人社会,处于心理成长过度期的他们,需要交往,需要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在班级中,学生希望能与每一位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能归属与某个群体,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班集体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寻找归属的过程就具有了激励作用。在班集体当中,学生希望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要激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班级管理,使之由消极的被管理成为积极的管理者,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班集体的主人。

除与同学的交往外,学生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呵护,得到老师的爱。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真正的关心学生,使学生得到温暖;在平常的交往中,我们应象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我们要绝对的公平,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考虑问题总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深厚的感情,更能够帮助寻找到交往归属的需要。

(4)建立自信的激励

一个学生是否有自信感,决定他能否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培养学生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精神,这需要班主任不断的激励。

自信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点一滴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的激励学生,激励学生学好所修课程,鼓励他们参加各项活动,激发他们勇于创新,让学生尽自己所能赢得成功,利用每一次的成功不断的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5)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

这里所说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而在班集体当中,班级也要有相应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对自己如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能挖掘个人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高成功的机会。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指定目标时,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骛远,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以更好的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也要让学生所在的集体制定相关的班级目标,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目标的时候,制定相应的个人目标,形成习惯,以更好地发挥好个人发展需要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将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运用于高校班主任管理中的一个初步的尝试,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寻找到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罗宾斯.管理学原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小云.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5].戴梅红.21 世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02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上一篇:通过“基本途径”自然获得数学知识 下一篇: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