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时能长生不老?!

时间:2022-09-05 06:32:14

这听上去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并非天方夜谭。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大会上,几位全球科技界的重量级人物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时而骇人,时而惊人”的未来图景!

“预测未来并不困难,但有时候却很难把预测出来的各个点串起来。”著名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在日前于纽约市爱丽丝杜莉厅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大会(Global Futures 2045 Congress)上演讲时开场就这样说道。虽然他提醒的是观众,而不是大会的其他演讲者,但他对未来学家的这个工作总结却一语中的。受一位年轻的俄罗斯科技大亨邀请,许多颇具声望的技术专家、科学家、未来学家以及企业家参加了这场大会,而他们的终极使命是全力以赴,借助科技实现永生。会上,这些大名鼎鼎的人们描绘了一幅时而骇人,时而惊人的画面,展现了未来几十年后的世界面貌,描述了科技怎样彻底地改变经济学、生物学甚至是意识本身。

每年一次的全球未来2045大会由“2045行动”(2045 Initiative)及其创始人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组织,今年是第二届。32岁的伊茨科夫是俄罗斯科技企业家,他把庞大的财力和坚定的决心倾注于掌握、攻克21世纪一些最具挑战性和激动人心的前沿技术,其中包括人类意识、脑机接口以及生物技术一体化。伊茨科夫阿凡达项目(Avatar Project,2045行动的一部分)的终极目标是解放人类,摆脱身体的限制。第一步是要弄清怎样将大脑(以及意识自我)从人的身体中分离出来,同时使它存活于机器替身里,最后弄明白怎样把包括意识和其他一切在内的思维上传到电脑上。实现这种数字化永生的截止期限是2045年。

如果你觉得这些听上去像白日梦,看看伊茨科夫都有哪些同僚:全球未来2045大会发言人包括丘奇(首个真正有效的基因测序技术开创者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起人)、发明家及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现任谷歌首席工程师)、X大奖基金会创始人及尖端技术企业家彼得?戴尔蒙迪斯博士(目前正在推进小行星采矿项目)以及传奇的电脑技术专家詹姆斯?马丁博士(牛津大学的牛津马丁学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虽然演讲并不意味着对阿凡达项目及其崇高目标的首肯,但这些著名发言人的集结显然给全球未来2045大会增加了些许学术份量。

人:一半是生物,一半是机器

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将他的阿凡达项目视为人类进化的下一步,他这么做并不一定是头脑发昏。但彼得?戴尔蒙迪斯博士的阐述可能更清晰:地球上刚刚开始出现生命时,为了提高存活能力,一些细胞进化出细胞核以及其他更先进的细胞器,出现了低级单细胞生物体到更复杂的单细胞生物体的飞跃。也就是说,当这些细胞接纳、整合更好的生物技术时,它们获得了巨大且重要的发展。库兹韦尔绘制了一幅类似的进化轨迹,详述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其他质变时刻,例如:一些早期动物的大脑中进化出新的皮层(新皮层主管感官知觉和意识思维等更高功能)时,我们迎来现代哺乳动物的诞生;再比如,部分灵长类动物在我们现在所知的大脑额叶区进化出更大量的新皮层时,区别人和动物的大脑部分形成。

包括库兹韦尔和戴尔蒙迪斯在内的一些与会发言人表示,人类是唯一能延伸生物特性的物种――数千年前我们已经能这么做了,通过使用科技,我们现在的出行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能够听到不在听力范围之内、甚至是身处另外一个大洲的人说话。我们现在要着手做的是,更进一步把融入我们的生物特性中,比如,通过将病人自己的细胞培养出的可移植器官或是将可移植的机器放入人体内,来更改或改善身体性能(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例子)。

随着纳米技术向更小更强的领域进一步迅猛发展,微型设备将成为医疗和日常生活的常规部分。此外,我们已经开始明白,身体更像是一台机器,即生物学(和遗传学)是软件,驱动我们身体的硬件。我们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基因治疗、3D打印器官和干细胞治疗等技术中见识到:通过对软件重新编码,就能对身体这台机器进行程序改编。

而且,回顾之前提到的大脑图谱,拥有在超级电脑上模拟身体中最复杂功能的这种能力意味着我们很快就会越来越擅长治疗身体中损坏的部分,优化运行不太理想的部分,最终能够使用移植和其他技术改善身体状况和思维。怎样做呢?“未来机器将越来越分子化,”丘奇说。换言之,通过融合生物兼容材料、3D打印、干细胞技术和遗传学的突破,我们将会创造出新的机器,它们看上去更像生物体,而不是智能手机。未来生物技术气息浓厚,如果半机械人的属性让你觉得不自在,你也只能接受。“其实现在的我们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延伸,”丘奇对观众说。“要去适应这些变化。”

连入“云端”的大脑

如果想一想,云端大脑在这个互联的世界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话题就会变得更有意思了。库兹韦尔说,大脑移植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但这不仅仅增强了大脑的能力,也开启了云端的能力。

和在智能手机上点击屏幕以追踪网上信息或从邮件中检索电话号码一样,未来几十年内,我们的大脑将能读取云端收集的信息,以指数级程度进行延伸。新皮层中神经细胞组和神经网络的数量是有限的,库兹韦尔说,所以人类大脑能存储和检索的容量确实有限。但如果能直接连到云端,在理论上我们的大脑就能获得无限的信息和处理能力。

库兹韦尔说,换言之,科技将在本质上对新皮层做无限的延伸。

长生不老将成为现实?

或者说,科技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

过去的200年里,我们成功地将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延长了一倍,而且由于医疗技术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技术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以更快地速度延长寿命。库兹韦尔说,到某个时刻(这个时刻很快将到来),我们将跨过一个临界值。届时,每过一年,我们的人均寿命将延长一岁。

“从现在开始的10到20年里,这方面的技术将高速发展,可能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能抵达这个临界点。到时候,借助科学进步,我们能增加的寿命将比已度过的岁月更长久,”库兹韦尔说。“今后10到20年间的某个时刻,健康和医疗将会出现惊人的转化。”

当然,延长平均寿命对并不不能阻止死亡。(实际上,考虑到资源不足,它反而会导致痛苦和死亡的增加。)但库兹韦尔讨论的永生是数字化的永生,即让大脑存活在机器替身里或上传到硅片中――指的是在过去十年中出现的神经系统科学和脑机接口领域相对巨大的突破。能对大脑信号做出反应的假肢在10年前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但在全球未来2045大会上,观众看到了一个实际可用的脑控假体在运动。同样地,在2013年听起来荒谬的事可能在2023年会显得更合理,甚至在2033年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

伊茨科夫相信,到那个时候,永生行业将一派欣欣向荣,它将确保一个人生理寿命的结束不一定一定意味着意识生命的终结。他说,永生会变得很普遍,而不是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的特权。伊茨科夫用手机举例解释说,技术在10年内便宜了1000倍。虽然在手机时代的黎明期,只有富裕的人才能拥有手机,那时的技术很麻烦,功能有限,而且不是很好用,但现在的手机已经普及到人手一只了。

伊茨科夫揶揄说,“只有富人才会花钱消费不成熟的技术。”当寿命延长和“永生”技术足够成熟,能成为主流时,成本将会下降到大众有能力支付的范围。

(本文摘编自财富中文网,原题为《2045年的世界什么样》,有删节。)

上一篇:爱德华?莱普:卡特彼勒为什么能够成功? 下一篇:施华洛世奇的玻璃怎么那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