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剧人才培养

时间:2022-09-05 06:19:32

浅谈音乐剧人才培养

音乐剧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获得长足发展,在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初步发展,但是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方面显得尤为不足,作为音乐剧人才的培养基地的艺术院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在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高职院校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以以人为本为指针,需要硬件与软件配套,创作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且与“商业市场”进行成功对接。在尊重音乐剧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发挥教师、创作、营销人才和管理层的能动性,才能为音乐剧的发展繁荣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人才,使音乐剧进一步发展,

音乐剧的高度综合决定了音乐剧表演需要培养的是“能歌、善舞、会演”的“全能”型表演人才;即百老汇称之为“Triple Threat(”三项全能)和“integration(”融合)的表演人才。(黄凯.试论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4):101-102)音乐剧表演教学要培养怎样的表演人才?应当具备怎样的创作素质与技能?而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纯粹为完成任务而教学,定位不够。目前高职艺校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为本科类院校等输送高端的人才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为社会输送表演性的人才,满足大众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开设音乐剧专业方面过于高估自身能力,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人才培养不到位。

在音乐剧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表演的人才培养,还应考虑市场化的问题。目前我国音乐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在于――音乐剧教育与市场实践有着较大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音乐剧受众市场的缺失。音乐剧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联系市场需求,带领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公司,街道社区以及农村等广阔的天地表演,让他们深入社会,培养他们音乐剧的表演能力和爱好,培养更多的音乐剧剧迷,开拓音乐剧市场。

专业的课程的设置和配合方面不合理,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歌、舞、演、编剧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学习观摩和实践才能学习过来的。音乐剧的创作是各学科协作的结果,在表演中需要全能型人才。目前高职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学体制多是单科性的,培养出来的艺术人才专而不博,知识面相对较窄,专业适应范围不宽。有学生在音乐或舞蹈专项方面突出,综合艺术表演能力较弱。如有的高职院校将音乐剧专业设在音乐表演专业下,音乐课占到了60%至70%,而戏剧表演不到20%。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音乐剧界的现状:会唱的不一定能跳,能跳的不一定会演。虽然很多学生的专项很强,但是配合表演方面很差。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手段、方式、目标、招生等方面都应有所变革,力求让学生“一专多能,没有一般观众能够感觉得到的弱项”,其后在此基础上再力争“全能”。

高职院校作为音乐剧人才培养的输送基地,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出新的定位,由于学生的艺术水平程度的差异性,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弥补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校园文化氛围,艺术氛围。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和艺术爱好,因此着重打好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学识,增加学生的识面,造就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高水平的专职本科院校等输送较高水准的人才继续深造,让更多的学生学能有所用,学有所长,能够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特别是推动音乐剧的的普及和发展。

1、调配师资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高职艺校需要加强学校硬件、软件方面的设施,如相关的音乐剧剧目、文字资料的储备,音乐剧教育梯队的建设等问题,进行教师资源整合。高职院校集中不同艺术类学科的优势资源,达成综合型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一方面是校内资源的整合,如音乐系有作曲和演唱的优势,舞蹈系擅长舞蹈表演、编排,而戏剧系则可以在戏剧表演、造型方面贡献力量。各专业互补和融合,造就多功能型人才。此外加强与校外的各类院团的合作,走产学一体化之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音乐剧教学的质量才可以得到提升。

加强音乐剧专业自身的学科建设,合理的设置学科和专业课时,在课程设计上,课程体系应从主干型向树丛型拓展,文理渗透,强化实践技能(杨全红. 新时期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J].黄河之声, 2011(02):54.。)同时,鉴于音乐剧人才系统性的培养,包括教师、导演、演员、创作人员等,可设立副修专业。所谓副修,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允许他们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加修另一专业的若干门课程,在主修专业规定的学习年限里,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要求,以成为具有双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李京生、孙建明.试行副修制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J].上海高教研究,1989,(04))如让舞蹈专业学生开口演唱,让声乐专业学生排演音乐剧,让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等等,努力探索培养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促进音乐剧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性”提升,获得相关的表演技能。

2、培养专业化和表演型人才

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成长学习的动态心理,因材施教,立足于具体的学生,对症下药。如学生考上高职院校的目的以及个人的成才目标,教师要善于正确的领导。特别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善于调整并且培养学生音乐剧的爱好。例如有的学生音乐创作技巧比较强,可以适当的指导他们创作,有的学生爱好跳街舞,但是学的是民族舞蹈,也可以指导他往个人喜爱的方向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因为音乐剧具有包容性,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音乐剧人才需要培养他们具备有专项的技能,在唱歌方面,如美声、民族等都需要有专业性的造诣,此外需要学会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是不同人才的集合体;如唱歌、舞蹈、剧情、表演等。此外学生的从模仿技能、改编剧本和再次进行创作的技能、剧情表演和角色的表演等都需要进行专项技能的提高和加强。此外就是加强训练学生之间的表演配合能力,应变性和搭配技巧,是学生能快速进入角色化。此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契合市场走音乐剧实践之路

加强学生的音乐剧实践经验,在平时排练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表演和配合能力,而音乐剧要走向市场走进大众的视野,需要深入群众之中。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观众市场不是很大,懂音乐剧的人和喜欢音乐剧的人群相对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音乐剧的影响力较小,因此培养观众市场犹显重要,这需要让音乐剧深入人心,走进人们的视野。三宝认为:“音乐剧现在在中国可以说还没有起步,观众群没有培养起来。很多观众总以为音乐剧是很晦涩难懂的艺术。国内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需要我们用好的作品来吸引人们走进剧场。”(何文琦,音乐剧市场急缺人才[N],深圳商报,2009年9月16日)

带领学生走向民间的舞台,跟电视台以及院团合合作,加强与政府、一些民间机构合作,如公司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沟通衔接,让音乐剧的学生能够更多的走向舞台实践,与“商业市场”进行对接,学以致用,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乐剧人才的培养应该覆盖音乐剧产业的整个链条。除了表演专业外,还必须有编剧、作曲、导演等创作人才,必须有营销和推广人才,需要有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制作人。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有合理的安排,从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音乐剧一直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都是在闭门造车,远离市场。

4、借鉴音乐剧演出的成功经验

音乐剧的演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有导演的指导,演员要认真体味剧情,揣摩人物的性格,模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并且需要考虑观众对动作表情以及语言的反应,不断的推敲改进。有的音乐剧在毕业典礼上的表演很成功,主要是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并且不断的演练,加上音乐剧几年的学习、实践基础,让学生领略到经典剧目的艺术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演出的热情,培养学生在艺术道路上勇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因此比较成功。

日本的四季剧团是少数能够长演不衰的音乐剧剧团之一,其年度票房总收入200亿日元(人民币14亿)。除了薪水保障,严格管理,集体荣誉感的培训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四季剧团对演员培训的严格。(王延松. 我用戏剧的方法做音乐剧[J].艺术评论 , 2011(08):41。)

《蝶》的市场化运作,就从建设音乐剧产业基地和培养专业演员开始。2004至2005年,松雷集团投资组建蝶之舞音乐剧团,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文化部批准的专门从事音乐剧制作的艺术团体,同时还投巨资建造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经过3年的努力,在今年《蝶》剧、试演之前,松雷集团又开始培养观众、开拓市场。他们联合中国音乐剧社区网,打造音乐剧俱乐部,通过定期开展音乐剧佳作赏析、音乐剧大师课等俱乐部活动,努力培养音乐剧观众。

参考资料:

[1]刘华,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中国音乐剧的创新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0(09):32。

[2]廖向红.音乐剧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

[3]慕羽.百老汇音乐剧[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社会音乐舞蹈系教材。

[4]周小川、肖梦等.音乐剧之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5]张永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究,2007(06):19-20。

[6]刘思思. 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1(02):42.

[7]杨全红. 新时期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J].黄河之声, 2011(02):54.

[8]郭磊.对音乐剧本体的再认识与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01):81。

上一篇:师范院校国画教学实用性刍议 下一篇: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