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17 02:56:45

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 应用型本科 音乐表演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走出校门时就能顺利适应就业的能力。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及时的,有效的。然而如何真正做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受益,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每个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探讨进取的问题。本文就音乐表演学科进行分析,探究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音乐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本科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在1990年代开始关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多样化问题。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保留原来的教学精华上寻求拓宽教学模式。在教学与人才培养目的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即能就业。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实际动脑、动手和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社会需求给应用型本科院校表演专业指明了方向

我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音乐表演人才?如何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年学习中学到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尽快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音乐表演与音乐学两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区别,音乐学侧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音乐表演侧重表演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多就职于演出团体。

社会需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离开了社会需求就会出现就业难现象。为贴近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任务很重,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依据专业特点和实际,不断探索课程的设置,使学科建设与人才需求接轨。

明确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造性的表演方法,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改革创新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其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

学生为主体指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音乐表演专业基于自身的特点,教学更注重于实践,互动式地学习。教师应改变“指令性”的教学模式,以“指导性”为主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启发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多参与、多提问,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教授获取知识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课程资源的再开发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坚持课程资源重理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改进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形式,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在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一些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曲艺、歌舞音乐、器乐曲及其综合性乐种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练习和教师指导、批改,以及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能力。《合唱指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可分不同合唱形式,从合唱音准、声部协调等方面入手,让每个学生通过唱(感情体验的基础)、听,感受声部之间的层次感,在不断磨合中感受音乐的和声魅力,并且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指导排练等等。总之,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如何创新课程。

在教室上课的基础上应逐步实践性地走出课堂,在教师主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提问等知识交流,以创建活跃式的课堂,在户外课堂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践等教学环节,逐步从教师指令性学习变成指导性学习,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三、积极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突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

1、从教室到舞台的转变过程中,能力学习的培养

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多方面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自信、大胆的表演本领,真正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在舞台的实践中学习,感受。舞台的实践是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

学校或院系要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和锻炼平台,建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训基地,如合唱团、铜管乐团、舞蹈团、电声乐队、管弦乐队等实践性教学艺术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此外,学校还可以和演艺公司合作,让学生到演艺公司去,成为节目创作和节目表演的参与者。其次,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灯光运用、节目策划、节目编排等实践活动,也是为学生日后能迅速适应工作所必须加强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的实践性要求。实践中学生能体会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在实践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所长,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学校也可和演出公司、演出团体达成协议,让学生参与节目创编与项目策划,最后拿来作为我们的课题,让节目成为学生的学习研究项目,让舞台成为学生的工作场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气息。

常言说得好,胆大才艺高,艺高就胆大。音乐学习的最终是要在舞台上展示学习结果,舞台的实践胜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经过舞台实践的锤炼,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演艺人才。

2、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有句名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强调学生学习中要注重艺术个性的培养,艺术作品中只要有了个性的存在就具有生命力。这也是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中所强调的。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养成学生“健全人格”或者“完全人格”的目标。蔡先生还强调应“处处使学生学会自动”,不能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不教就不学甚至不去想,要看各个人的个性,教师再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完善自己的长处。

例如现在技巧课的学习,大多院校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帮助学生,逐一地详细地教授学生,采取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为音乐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做法,表面看来很是专业、精细,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偏面性的重技巧的思想,长期如此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表演专业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承“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思想。抓好学生能动性,创建学习氛围,开拓学生的事业,培养想象力的构架。

四、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从根本上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这样的能力。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都趋于年轻化,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强,也敢想敢做,勇于挑战,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社会实践经历少,许多理论性的内容和实践相结合不够,导致在授课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对于迫切需要得到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太缺乏说服力。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使教学、科研、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前提就得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师。教师要多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到行业中了解发展趋势的基本情况,熟悉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实际操作,锻炼能力,做到自己首先是行业能手,才能够指导学生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本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创意、新方法等,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管理目标,用人标准等,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为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耀华 王安国.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J] 音乐探索 . 2010(2)

2、 龚亚虹.论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2010(1)

3、 洪颖.关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成功(教育),2010(3)

4、 白香芝.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J] .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刘向阳.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 .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6)

上一篇:浅谈音乐剧人才培养 下一篇:中国舞蹈现状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