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卡特里娜”启示录

时间:2022-09-05 03:54:35

中国经济的“卡特里娜”启示录

如果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快就要成为过去

一场罕见的飓风席卷了墨西哥湾,在美国南部登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世界为之震惊:美国南部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新奥尔良市因决堤而被暴涨的洪水吞噬,该市80%的地区被淹没。洪水来时,近50万居民中有10万人未能撤出市区而被洪水围困。

这场被命名为“卡特里娜”的飓风给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沉重的一击。作为占美国成品油市场四分之一产量的炼油加工基地,新奥尔良市的9家炼油厂被迫关闭,4家减产。导致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战略储备以接应国内需要。今年以来一直勉强维持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飓风灾难面前开始一路上扬,一度冲破每桶70美元大关。由油价飞涨带来的经济冲击波,令各大经济预测机构不得不大幅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已经把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从此前的4.1%下调至3.7%;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从4%降至3.3%;欧洲经济增幅的预期从2.1%降至1.9%;日本经济增幅的预期从2.8%降至2.4%。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飓风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不言而喻。部分中国经济专家预测,由飓风导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企,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减少一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飓风导致的能源影响或多或少映射出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未来的隐忧。

GDP的背后:增长的代价

中国经济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GDP为显著标志的经济发展指标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被外界渲染为“亚洲新奇迹”的中国经济神话背后,一组组能源消耗的统计数字同样令人瞠目。以2003年为例,2003年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当年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当年世界总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假如上面的纵向比较还不够直观,那么这组数字会一目了然: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甚至比起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中国也仅仅为其1/2。所有统计数据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经济高能耗低产出的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每年的GDP增长扣除资源消耗后,将很可能变为负增长。长此以往,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奢谈,增长的代价惊人!

前段时间国内一些学者关于中国是否必须走工业化道路的争论,在能源经济的背景下成了一个没有多选项的伪问题。简单套用西方工业化历史作为支持必须经历工业化的根据,其实是在无视现状。真问题在于:节能型产业化之路该如何走。

发展:效率与节能的困境

今年3月份,现任政府中的著名改革派官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快就要成为过去。

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结构隐含的复杂风险。直观上,导致环境问题的主因必定是巨量的工业污染和城市中的生活废物、废气排放。但没有无因之果,低资本投入、低科技含量和高能源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骨架。2003年的《全球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居世界第57位,仅为美国的11%,意大利的12.3%,韩国的23%。劳动力素质则在所有参照国中最低。然而,与低劳动生产率对应的是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由此,高能耗和低劳动成本,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

高能耗带来高排废、重污染。而劳动力素质低下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结合,促使资本投向更加偏爱投资风险低、科技含量低但效益产出快的产业。这种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带来的现实后果是:对空气质量和温室效应影响最大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上,中国年排放量已经超过40亿吨,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二。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地区降过酸雨,七大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三分之一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只占不到20%。

然而,节能型的环保经济,仍然属于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与中国在全球产业布局分工所在的位置极为冲突。面对解决就业、推进城乡现代化这样的困难,想通过改变整体经济结构来改变能耗污染状况并不现实。

持续发展之路:德国式还是美国式?

为数不少的环保人士对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带来的灾害抱着异常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人道主义的本能提醒着人们不能对美国人的遭遇冷眼旁观;另一方面,布什政府极其不负责任地退出《京都议定书》,丢掉了世界头号强国本应担负的环保责任,这令很多人下意识地把这场飓风视为大自然对美国人的惩罚。

事实上,虽然理论上这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宏观地来看, “天谴”的想法并不是没有合理性。美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个人排放量的双料第一,排放总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长期以来,美国的环境政策一直落后于欧洲国家,甚至不如日本。究其原因,在于美国的环保政策在思路上更倾向于在法律框架内由市场自行解决,强制性和惩罚性弱于德国等欧洲国家。在环境税和排放许可证制度方面,美国的环境政策宽松很多。而在如何解决长期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欧洲国家和日本倾向于严格限制污染排放,在严格限定排放上限的情况下,同步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京都议定书》便是在这个典型思路下制定实施的。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态度更倾向于通过开发新的环保技术逐步替代解决,并且拒绝排放限制的国际公约。在美国政府这一思路背后,是大型企业的利益游说集团巨大的影响力支持。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后者拒绝加入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自身排放难以达标,而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京都议定书》明显影响了澳国的出口收益。

与美国的情况截然相反的是世界上环保经济最为发达的德国。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标准普尔曾经做了一个经济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那些广泛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经济将遭受较为严重的打击,这些国家面临着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和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且将削弱这些国家的内需消费。然而,该报告却指出,德国经济将极有可能免受能源市场波动的影响,甚至会从中得益。因为德国长年来坚持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二十多年来承受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环保能源成本,但在这次全球能源危机面前,德国显示出了可替代能源政策的惊人效果。德国经济将长期受益于该国环保政策的贯彻。

中国政府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大国责任的考虑,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公约。虽然发展中国家地位保证了中国在排废总量上不受具体约束,但中国持续攀高的能源消耗和不容乐观的环境状况,让人不得不考虑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的方案选择。美、德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政策样板,各有利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负担不起德国式的高昂环保成本,但美国式的环保乏力也已成为共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环保政策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兴建低排废的核电厂和广泛开发风能、太阳能的综合治理上面。中国政府选择这条介于美、德模式之间的发展路径,虽然决心和政策执行力度很大,却仍只能报以审慎乐观态度。虽然减少了对高排废产业的补贴,并且加征了环境税,但按照德国莱茵-威斯特法伦经济研究所的估算,到2020年为止,中国征收环保税、使煤炭价格提高2.5%的计划只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4%。同样地,从环保角度看,兴建核电厂和水电站这样的能源,很可能是以一种潜在的环境破坏代替目前的破坏。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事情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但从各国的环保历史来看,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单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很难完成。广泛的社会参与将是更为决定性的力量。

一般来说,有效的社会参与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媒体配合政府环境部门和环保民间组织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符合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中最容易引发问题冲突的另一主体企业,也应该被发动参与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企业的参与情况,取决于政府政策的规制和引导,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产业升级转型,效果会好过单纯的税收和牌照费用收取。

从目前的社会参与情况来看,中国的节约型社会之路还任重道远。

对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社会而言,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油价和经济波动,一次远离本土的天灾,也未尝不可成为一次推动社会发展的契机。而这,正是愈加紧密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上一篇:亚洲的金融合作 下一篇:雅巴收购风暴后的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