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贡献与局限

时间:2022-09-05 03:06:52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贡献与局限

“女性主义”(Feminism)视角反思人文、社会及历史等学科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此后形成一股巨大的学术思潮,在文学、艺术、历史、电影等学科领域引起广泛的论争。尽管音乐学界对此反应较为迟钝,但在整个音乐学界对颇具“科学”意味的、以实证主义为首的传统音乐学加以反思的同时,女性主义音乐批评(Feminist Music Criticism)以一种颇为激进的姿态出现,成为美国“新音乐学”(New Musicology)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及其贡献

长久以来,西方古典音乐传统崇尚精英式的音乐制度,注重对伟大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记录和分析,对音乐的评价工作也由学术精英来承担,在此过程中,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作曲家默默无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整个史学界破旧立新的学术背景下,史学家将目光从上层转移到下层,普通群众的生活走进学术界的视野。与此同时,女性主义运动的崛起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女性学”,而有关女性史的研究亦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基础。

为还原音乐史的全貌,重现几千年间女性的音乐生活状态,美国一些接受过专业音乐学训练的女性学者尝试在传统音乐史研究之外建立新的女性音乐研究体系,这种研究以女性为中心,质疑音乐传统对以“伟大”男性作曲家、作品为代表的音乐史的过度关注,出现了最早一批以女性音乐家为主体的音乐史书籍,如卡罗尔·诺伊尔斯-贝茨(Carol Neuls-Bates)辑录的《音乐中的女性》(Women in Music: An Anthology of Source Reading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1982.1996)、珍妮·鲍尔斯(Jane Bowers)和朱蒂斯·梯克(Judith Tick)于1987年合编的编年史《女性音乐创作:西方艺术传统,1150—1950》(Women Making Music:The Western Art Tradition,1150—1950,1987)、1991年卡琳·彭德尔(K.Pendle)编辑的《女性音乐史》(Women and Music:a History,1991)以及西尔维亚·格利克曼(Sylvia Glickman)和玛莎·施莱费尔(Martha Furman Schleifer)于1996年编辑出版的《女性作曲家:跨越历史的音乐》(Women Composers: Music Through the Ages)等。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最初强调对女性作曲家、]奏家、歌唱家、音乐赞助人等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的记录和考察。上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有关女性音乐通史类的专著有十余部,而对女性作曲家的个案研究也为数不少。尽管如此,在女性音乐史的研究中,除了研究对象的差别,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并未提出太多有别于传统音乐学研究的独特之处,女性研究面临的困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借鉴女性主义文学、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从“社会性别”(Gender)的角度探讨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接受中刻板的女性形象,成为女性主义最为典型的分析模式。

“社会性别”的提出拓宽了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原有的研究领域,亦使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真正进入音乐学界。在它看来,男女的性别差异并非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历史及社会权力规范的影响。1991年,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的代表作《阴性终止:音乐、社会性别和性佂》(Feminine Ending: music?熏 gender and sexuality,1991)的出版激起学界的层层波澜,评论家对此褒贬不一。此后,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论文更是成为美国音乐学界研究的热点,如苏珊·库克(Susan C. Cook)和朱迪·邹(Judy S.Tsou)合编的《塞西莉亚的抗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性别和音乐》(Cecilia Reclaimed: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Music,1994)、玛西亚·希特伦(Marcia J. Citron)的论文《社会性别和音乐学领域》(“Gender and the Field of Musicology”,CMC,NO.53,1993,66—75),以及其同年编辑出版的专著《社会性别和音乐经典》(Gender and the Musical Canon?熏 Cambridge?熏 1993)等。

20世纪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音乐批评进入了新的时代,露丝·索利编辑的《音乐学与差异:音乐学中的社会性别和性征》(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1993)考察因种族、阶级、性取向的不同而造成的音乐现象。该著打开了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新的局面,此后,女性主义的研究对象从备受忽视的女性拓展到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各种音乐现象,如著名的同性恋研究学者菲利普·布莱特(Philip Brett)等人编辑的《酷儿音调——新同性恋音乐学》(Queering the Pitch: The New Gay and Lesbian Musicology,1994)即是有关同性恋问题的探讨。此后,约翰·基尔(John Gill)的《酷儿噪音:20世纪音乐中的同性恋》(Queer Noises: Male and Female Homosex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1995)、韦恩·克斯坦鲍姆(Wayne Koestenbaum)的《皇后的咽喉:歌剧、同性恋和秘密的欲望》(The Queen’s Throat: Opera?熏 Homosexuality?熏 and the Mystery of Desire,1996)等从不同方面展现了音乐家及音乐作品中的同性恋隐秘。

上一篇:国内布里顿歌剧研究现状评析与思考 下一篇:“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情感表达范式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