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时间:2022-09-05 12:49:56

引导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有些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叹息与无奈之余,我们不禁想问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呢?”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认为应根据这些特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培育感恩意识

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课等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使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事迹:如岳飞、等。让学生学有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进行亲情熏陶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通过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感恩与党的情感。像语文教材、品德与社会、历史、地方经典文化读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引起作品与同学之间的共鸣,激发他们的人身感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画面,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阅读了《黄香凉席暖被》,《香山蜜饼》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必然被黄向萧敬之心所感动被白居易关爱老人、关心民生的举动所熏陶,纯洁的心灵受亲情所感染,必然迁移到学生的言行中,胜过老师空洞的说教。

三、体验感恩活动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理论学习上,要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才能达到教育人的根本目的。我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引导学生做亲情观察。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我们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把这些人间真情写入日记,心得体会中去。父母饱经风霜,日益增多的白发,逐渐变粗糙的双手。匆匆上班,又匆匆地回到家洗菜做饭,擦地板的身影……将会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爱,体会到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互换角色,亲情体现。子女不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可以组织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指导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亲自去买早餐,动手做一顿饭,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四、实施感恩行动

感恩社会的关爱。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总之,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教育结果的走样或变异。为了让学生懂得爱与付出爱同样重要,学校和家庭配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懂得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和一切有帮助的人,使感恩变成心态、品质和艺术。

上一篇:小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浅探 下一篇:音乐课堂鼓励幼儿尝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