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电影《迁徙的鸟》的影响

时间:2022-09-05 12:39:30

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电影《迁徙的鸟》的影响

摘要 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迁徙的鸟》向散文诗学习,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以其真实而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入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 《迁徙的鸟》;散文诗;宏大高远;真实;散文诗电影

法国著名电影史论家乔治・萨杜尔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并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例如,文学融入影视构成了影视片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的各种体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电影的风格,电影综合了文学和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征。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诗电影《城南旧事》;电影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叫纪实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电影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红楼梦》。《迁徙的鸟》则是近年来,电影向诗歌、散文学习,或者确切点说,是向诗和散文的合力――散文诗学习的典范。

2001年,雅克・贝汉身兼导演、编剧、制片数职,创作了大型纪录片《迁徙的鸟》,该片是《天・地・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该片为雅克・贝汉赢得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大奖,以及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迁徙的鸟》将摄影、音乐和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的文体特质融合起来,宏大高远,优美、真实而真诚地穿透社会现实、人生和电影画面本身,穿透平面层次的对于生命、自由和生态主题的赞美,尤其充分地向散文诗学习,以其真实而又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人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研究文学的各种体裁特质作为影片的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的影响将对如何把纪录片拍得“更好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迁徙的鸟》的主题

《迁徙的鸟》剧组600多人历时4年,从鸟蛋的选择和孵化开始,直至训练雏鸟飞翔。影片的主角,鸟儿们不仅觉得人是它们的同类,也逐渐习惯了各种摄影器材和为了拍摄鸟儿飞行所用的热气球、小型飞机等工具。因为以上充分的前期拍摄准备,雅克・贝汉才能得以近乎随心所欲地近距离拍到鸟儿的自然状态而又不惊扰它们。

一部电影在拍摄以前,导演都面临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拍什么”,第二次选择“怎么拍”。2004年,《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就“拍什么”给了我们启示:“人总是在改变,而鸟儿却从来都不改变,它们对翔是如此执著,对于自由是如此渴望,它们从来也不停止振翅的飞翔”,“为什么非要用计算机这么糟糕的东西来编排我的作品呢?还是用我的镜头来说话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机器来表达的,比如它们的美丽飞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捕捉记录下来,这才是纪录片的乐趣所在”,“自然是让人类给弄病了”,“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结合创作主体雅克・贝汉自身对影片的回顾和笔者的鉴赏感受,《迁徙的鸟》从对自由主题的揭示开始,依次展开了对于生命主题和生态主题的阐释。笔者以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审美体验层次论”(审美有不同的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为构图基础,列下图探究影片的形式因素如何切合内容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下图所示的,影片从自由主题一生命主题一生态主题的表达逻辑,依此图,下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各种体裁如何作为“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一:图解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二、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实际上,影片“拍什么”,确定怎样的主题和“怎么拍”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拍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怎么拍,用怎样的画面风格去编织怎样的电影语言秩序,也很重要。同样的主题,用不同风格的电影语言去表现,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关于表现自由、生命、生态的沉重而严肃的主题,《迁徙的鸟》全然没有诸多纪录片刻板和说教的面貌,而因其唯美的风格成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畅销全球,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对纪录片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划时代的颠覆。毋庸置疑,《迁徙的鸟》这部影片的“形式”对于影片获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片在题材、主题确定以后,在“怎么拍”这个问题,即如何安排艺术形式方面,形式并没有消极地呈现题材,《迁徙的鸟》借用诗歌偏重抒情和意境的创造等文体特质,借用散文可以真实、真诚地承载叙事的片段等文体特质,共同与“沉重而严肃”的题材抗衡,使得纪录片变得可以供观众“享受”,而不是一味地让人只感到短暂的美丽、深深的惋惜、压抑、悲愤和恐惧。观众随电影的飞翔镜头,“鸟”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鸟我同一”,这就是中国古代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当观众感到自己和自然合二为一,即生超凡入圣之感,自发地投入到保护自然生态美的行动中去。当然,进入此境的观赏者本身的鉴赏素质也很高。而且,形式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并归根结底是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形成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明白,当他寻找着新的艺术形式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他具有寻找新的艺术形式的本领,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内容”,使读者得到更为强烈、深刻的审美反应。

总体而言,《迁徙的鸟》的叙述方式和视觉风格是写意和写实的综合,对照图一,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影片的影响,就是论述崇尚写意的诗和崇尚写实的散文对影片的影响,或者确切些说,是论述综合了诗歌和散文的某些特质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即散文诗对影片的影响。

1 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诗歌一纯美画面一悦耳悦目一自由主题。

诗,无论是格律派还是自由派,节奏、韵律和建筑结构是诗歌体式的基本要求。在中国诗学体系中,诗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中的境界指情景交融昕形成的艺术氛围或境地,又被称作抒情作品中的形象。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主要是指抒情性诗歌的节律和崇尚意境创造这两个文体特质对影片的影响。

(1)诗歌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片借用诗节奏,用诗化的艺术形式控制镜头,编辑和组合画面。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泛指轻重缓急、长短交替的音响形式。万事万物都有节奏,在鸟儿开始返乡迁徙的历程中,影片并没有只展现一种鸟奔波飞翔的过程,而用平行蒙太奇形式叙述相对

上一篇:《赤壁》:吴宇森的取和舍 下一篇:动画设计与影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