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04 11:12:46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探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还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创设悬念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境之中,而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堂开始则必然成为整个课堂的中心;悬念设于课堂末尾则必然是下一个中心的预告。当然,悬念不可设计过多,过多则形成了多个中心,使情境分散,也就达不到激趣的目的了。悬念设置于课堂开始,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比如在复习“函数”一章时,就先设问函数和映射的异同在何处?平时解题中你都注意过函数的哪些性质?这时学生便开始积极地思索而后解答,于是就呈现出一定要把问题探个究竟的热烈场面,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又如,在平时,讲过一个题的基本解法后,我会趁机问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繁琐,还有没有别的简单一点的解法。其实,悬念往往只是一句带有性的问话而已。但善教者会灵活多变,能使同学们玩味无穷;甚至有时候,不经意的一问,便可使学生打开思路,找出多种解法。若悬念设于课堂结尾,则能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这堂课回味无穷,进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实验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并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创设阶梯情境

例如在“三垂线定理”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判定定理、斜线的概念、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概念后,依次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具的演示进行探索。问题1: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我们知道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线垂直呢?教具演示: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的不同直线。学生对此问题暂时没有明确的答案。问题2:将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放在桌面上,并确认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问题1中的那条直角边)关系――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与平面斜线垂直的直线。问题3:在平面内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问题4:平面内具备什么条件的直线,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重新演示:调整教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斜线、垂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仍用一根竹竿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作平面内直线,观察、探索、猜想竹竿与斜线垂直和桌面内某条直线垂直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教学,完全是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通过四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发现、探索之中,符合学生的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总之,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情境创设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下一篇:新课程下数学学困生的微观心理及辅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