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4 09:57:34

中国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摘要】 文章运用中国29个省区1993―2004年期间的面板数据,首次考察了各个省区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了影响中国各省区金融稳定的其他主要因素后,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与金融稳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在我国目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有利于金融稳定。同时,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增加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应保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适度垄断的市场地位,使大、中小银行在不同层次上分别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银行业结构;金融稳定;最优金融结构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稳定对于实现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我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占我国融资方式的主导地位,银行在配置金融资源,分散金融风险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垄断地位有所弱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从垄断逐渐走向竞争,与此同时,我国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保持了较强的抵抗冲击的能力,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未来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国金融业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会发生变化,其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加复杂化,如何调整银行业结构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次尝试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来实证研究中国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试图找到适合中国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最优银行业结构,以期为政府下一步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二、相关研究评述

金融体系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但已有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结论都是不确定的。争论的焦点一直围绕着世界上两种典型的金融体系:以美、英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孰好孰坏,哪种金融体系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并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种理论观点:第一,“集中――稳定”论。持此种观点的人从银行特许权价值、风险行为和垄断租金等方面出发,认为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稳定。Keeley(1990)认为在有众多银行竞争的市场情况下,银行边际利润会减少,银行为了增加利润有可能会采取冒险行为。Boyd et al(2004)认为在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中大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本缓冲(capital buffers)来应对来自于内部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的冲击,从而使银行收益增加,使金融体系更趋于稳定。Hellmann,Murdock,and Stiglitz (2000)认为存款竞争会破坏银行的审慎行为。存款市场竞争的加剧,减少了银行利润,降低了特许权价值,引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集中――脆弱”论。Mishkin(1999)认为大银行往往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公共担保或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因此大银行中道德风险问题会更严重,在政府安全网的保护下大银行的管理者更容易从事风险投资行为。Boyd and De Nicoló(2006)认为垄断银行提供的比较高的贷款利率会诱使借款者从事风险投资以偿还高的贷款利息。因此,贷款违约可能性会增加,导致银行倒闭的概率更高。Caminal and Matutes (2002)指出,较低的竞争会导致较少的信贷配给,如果贷款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贷款数量越大银行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国内对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始于于良春、鞠源(1999)的开创性研究,自此国内学者都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问题。有关中国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直接定量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业结构对银行自身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的。李华民(2005)对我国银行集中度与微观绩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结构变迁没有带动大银行微观效率的好转。指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应该是在位寡头银行之间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制造更多的银行机构与在位寡头银行进行竞争。于良春、王会宗(2007)通过对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经济增长是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转变的原因,而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林毅夫、孙希芳(2008)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国现阶段,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对于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但已有的理论研究大都是针对发达国家市场情况来进行的,实证研究虽然有针对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但都是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的,对中国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进行直接定量的研究还没有。这主要的原因是学术界对金融稳定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金融稳定进行准确的度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争议,但金融稳定问题却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方向和重点的确定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首次尝试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探讨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林毅夫等(2006)提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认为在现代的发展中国家,最优的银行业结构应当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而在现代的发达经济体中,大银行和金融市场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他们认为,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配置资金方面的机制与方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单方面讨论金融体系的特性往往难以确定何种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特性两个方面入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并由此内生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而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特征、风险特性和融资需求,因此,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如果金融体系的实际结构背离了其最优路径,则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林毅夫等人(2003、2005、2008、2009)的研究更侧重于分析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注重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工的不同,强调银行业的规模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视角则不同,本文更关注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金融稳定主要体现在金融体系是否有效执行了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实现了金融平稳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金融稳定的实质是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只有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其实体经济的结构和规模不同,所以最优的金融结构是不同的。如果金融体系的结构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则会阻碍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系统性金融不稳定,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的结果都已经证明,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在处理信息方面更有优势,更愿意为小企业提供贷款。大银行则由于信息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不愿意向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中,中小企业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地位,而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率融资的是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因此,本文提出本研究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在我国目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更有利于金融稳定。

四、研究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金融稳定,用fs表示。关于金融稳定的衡量方法和指标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术界对金融稳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定义金融稳定。现有文献对金融体系稳定衡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由于所受到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情况而被更多地采用。由于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缺乏历史数据而无法运用事件分析法衡量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首先确定测度金融稳定的核心指标体系,再采用加权法将众多指标合成单一指数来测度我国的金融稳定性。中国银行金融体系与西方国家金融体系无论在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还是金融体系自身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金融发展程度、金融脆弱性和银行稳健性三个方面分别选取3个核心指标,运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每个省区的金融稳定指数,以期更准确地判定我国各省区1993年到2004年以来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

用信贷资产与GDP的比例floan代表各省金融发展程度;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irm代表银行脆弱性;用存款与贷款的比例credit代表银行稳健性。金融稳定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由式(1)表示为:

fs=(floan+firm+credit)/3(1)

为了防止某个指标的数值由于其绝对值过大而主导金融稳定指数,本文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每一层次的数据减去这个数据历年的均值,并除以相应的标准差。

对于解释变量主要选取银行业结构(scfe),在数据中用各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来表示,具体度量指标为各地区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

此外,本研究还引入一些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文献中已经识别出的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1.GDP增长率(gdpz)。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金融稳定的基础。2.财政赤字与GDP比例(defig),用来衡量政府的行为。3.通货膨胀率(inf)。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而投资者的信心对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4.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fdig),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5.fmi代表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

(二)模型设定

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时,由于所选数据往往受当年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内生性问题,而对于时间跨度较长数据采用混合的OLS估计则容易忽略单个个体在不同时点上面临不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也不能控制由于个体的异质性带来的估计问题。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能够相对提高回归估计的准确性,面板数据通常含有更多的数据点,会带来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截面变量和时间变量的结合信息能够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又能有效地提高短期时间序列动态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的估计方法,同时通过Hausman检验的结果也支持固定效应的分析。根据上面的讨论,设定计量模型(2)来考察银行业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fsit=β1・scfe i t+β2・fmi i t+γx i t+αi+μt+ξi t(2)

其中下标i代表不同地区,下标t代表不同时间,β1、β2和γ为变量系数,xi t为其他控制变量集合,αi、μt分别用于控制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ξi t为随机扰动项。

(三)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的数据样本是中国29个省区在1993―2004年期间关于前面所述各个变量的数据。①相关的分省金融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金融年鉴》,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市场化指数参照陈帮强(2008)的研究结果。②

五、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对中国29个省区相关变量在1993―2004年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在整个研究期间,虽然我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我国金融体系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不稳定当中,其中大部分不稳定时期都处于20世纪末。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在1993―1997年间金融体系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但不稳定程度却是逐年降低的。scfe的均值除了在1996和1998两年略有波动外,基本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1993年的0.255上升到2004年的0.468。各个控制变量在样本期间基本上保持稳定。在整个研究期间,这些控制变量的标准差都不大,表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在此期间相对稳定。

(二)模型回归的结果与分析

计量模型的主要回归结果放在了表2中,为了分析银行业结构等解释变量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我们对不同变量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表2第(1)列显示的是只包括银行业结构scfe的估计结果;第(2)列中加入了文献中已经识别出的主要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增长率gdpz、财政赤字占GDP比例defig、通货膨胀率inf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fdig;第(3)列为加入了金融市场化指数fmi包含所有变量在内的回归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1)列的回归结果下,银行业结构(scfe)与金融稳定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在控制住其他影响金融稳定的变量后,在第(2)列的回归结果下,银行业结构(scfe)与金融稳定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这种回归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就说明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将会有助于金融稳定,两者是正向的稳定关系。从而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说:在我国目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更有利于金融稳定。

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也和本文的理论假设一致,并支持了已有的一些研究。经济增长率(gdpz)这一变量在估计结果中为正(10%的显著性),这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金融稳定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在控制变量中,财政赤字占GDP比例(defig)和通货膨胀率(inf)这两个变量对金融稳定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这几点可以发现,金融稳定程度受到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是显著的,例如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都对整个金融环境产生冲击,从而减弱了金融稳定性,但是其中通货膨胀率(inf)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反映地区开放水平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fdig)与金融稳定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资本管制,因此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稳定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强。金融市场化指数(fmi)在回归模型中和金融稳定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从整体来看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仍然没有达到能够显著影响金融稳定的程度,但是这种负相关关系也提醒了我们应当注意控制金融市场化的程度,避免其带来的金融动荡和冲击。

同时,有趣的是当加入了金融市场化指数(fmi)之后的第(3)列回归结果中,银行业结构(scfe)这一变量和金融稳定就不再存在显著关系了。这一可能的结果是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各地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不断增加,而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致。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和德国的两种不同金融体系的实践中窥见一斑。与美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数量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分散的银行业结构相比,德国全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却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美国银行有11年处于危机中,发生危机时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超过了10%,同时银行危机的成本超过2%。而德国在这期间并没有发生一例银行危机,整个金融体系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尤其是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金融危机对德国部分银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德国的金融体系未受到根本性破坏,金融市场基本保持了稳定。虽然有大量银行出现亏损,但是没有出现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同时,德国的银行大都依靠自身实力来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少使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担保,显示出德国的全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金融稳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六、结论

本研究运用中国29个省区1993―2004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在控制住影响中国各省区金融稳定的其他主要因素后,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与金融稳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从而得出与本研究假说相一致的结论:在我国目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更有利于金融稳定。

2.模型中在加入了金融市场化指数后,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不再显著。这一可能的结果是金融市场化在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同时,也积聚了大量金融风险,而中小金融机构抵御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致。

本研究所得结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含义:在中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更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在完善一国金融体系功能,带来金融深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容易引起该国金融体系的波动甚至使之陷入金融危机。拉美和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都表明,在实施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各国应尽可能选择一种稳健和可控的实施路径。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会加大,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有限,所以在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应保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适度垄断的市场地位,使大、中小银行在不同层次上分别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Keeley, M., 1990.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1183-1200.

[2] Boyd, J.H., De Nicoló, G., Smith, B.D., 2004. Crises in competitive versus monopolistic banking system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6, 487-506.

[3] Hellmann, T.F., K. Murdock and J. Stiglitz, 2000, 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 147-165.

[4] Mishkin, F.S., 1999. Financial consolidation: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3, 675-691.

[5] Boyd, J., G. De Nicolo, and A.M. Jalal, 2006, Bank risk taking and competition revisited: New Theory and Evidence, IMF Working paper, WP/06/297.

[6] Caminal, Ramon and Matutes, Carmen, 2002. “Market Power and Banking Fail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 1341-1361.

[7] 李华民.地方银行机构的可持续竞争力问题研究――从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变迁谈起[J].财贸研究,2004(5):78-81.

[8] 于良春,王会宗.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52-54.

[9]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9):31-38.

上一篇:关于我国现行消费税制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Lib-SVM的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