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语序的归化与异化

时间:2022-09-04 08:49:41

翻译中语序的归化与异化

[摘 要] 语序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诸因素之一。尽管英语和汉语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顺序象似性,但相比较而言,汉语语序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象似原则,而英语语序则常遵循空间顺序象似原则,同时受抽象的句法规则支配。翻译时语序的处理不管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都应该以遵循目的语基本规律为前提;就语序归化而言,合理的做法是把英语的空间顺序转化为汉语的时间顺序。

[关键词] 语序;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4-0100-05

一、引言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两种不同的文本处理方式。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且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语词、习语和谚语的翻译。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中句法方面的归化和异化,目前尚不多见。事实上,语法欧化(即句法异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译界就已开始,它对汉语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翻译界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主要是句法归化和异化之争。翻译中的句法异化是指将源语的句法形式直接移植到目的语结构框架内,从而使目的语具有先前所没有的形式特征;翻译中的句法归化是指将源语的句法形式转化为与之不同的目的语形式,以顺应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和句法规律。句法的归化与异化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归化与异化上。本文拟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译例,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原则,探讨英汉互译实践中语序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及其依据。

二、语序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及其依据

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和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在句法上各自遵从着不同的内部规律。尽管就句法结构而言,两者都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顺序象似性,即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但英汉语序所遵循的规则在其共性之外又有差异。沈家煊曾经指出,在词序方面,汉语比英语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1]

例1:他坐车来这儿。(He came by bus.)

例2:他来这儿坐车。(He came here to ride in a bus.)

汉语句子的语序与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相一致,而相应的英语句子其语序有时要受抽象的句法规则的支配(如介词短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后)。用Newmeyer的话说:“汉语有一个规则,将线性次序(linear sequence)解释为时间次序(temporal sequence)。”[2]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具有意合性,语序在句法解释中极为重要。秦洪武认为:“意合与体现时间顺序的语序是建立汉语内部规律的基石,也是我们在翻译时对源语进行句法归化的依据。”“就英汉翻译而言,句法归化的核心是从空间结构样态向时间顺序样态转化。”[3]39\|42英语重形合,语序既体现时间顺序象似,也体现空间顺序象似;汉语重意合,时间顺序象似为其基本特征。可以说,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同之处有利于两种语言间的直接转换;相异之处则要求翻译时依照目的语内部规律的制约,对源语进行归化或异化处理。基于以往的翻译经验,笔者认为英汉互译时可参照以下情况对语序进行处理。

(一)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相同或相近,都临摹状态、动作、事件等呈现的顺序,这时,两种结构可直接转换

例3:She asked him to get out to help.

该英语句子的各个动作动词的排列顺序与实际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相照应,符合汉语语序遵循时间顺序的规律,所以可直译为“她要他出来帮忙”。这种直接转换既不能归于句法异化也不能归于句法归化,可以算作直译的一种。因为句法归化或异化要么要求改变源语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要么要求采用异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以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潜力。下面的译例也是英汉语在语序上的直接转换。

例4:华大妈在枕头底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去了。

After some fumbling under the pillow, his wife produced a packet of silver dollars which she handed over. Old Chuan pocketed it nervously, patted his pocket twice, then lighting a paper lantern and blowing out the lamp, went into the room.

与上面的情况不同,例5中由于英语句子所包含的多个动作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汉译时就必须把这些动作打散,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组织,这样才能得到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例5: 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我雇了一头骡子,邮差权充向导,骑了一整天,然后他遥指着河那边的一幢木屋。我给他钱,他默然拒绝,径自骑骡走了。

(二)源语句法结构转译成目的语时,可采用归化译法也可采用异化译法,但归化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首先,在汉语主从复句中,主句和从句最初的顺序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汉语句法受时间顺序这一原则支配,遵循的是林同济指出的“逻辑推论上动作的先后顺序”[4],而英语中主从句的先后顺序则相对灵活。尽管受句法欧化的影响,汉语复句中出现了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情况,但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句的典型结构,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前者。所以,英汉互译中还是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感,在归化和异化之间作出正确选择。下面的汉英译例就很好地体现了英汉语复句在主从句先后顺序方面的差异,英译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如果采用异化译法,从句在前,主句在后,那么译文无论形式的衔接还是意义的连贯都会大为失色。

上一篇:大规模人身侵权下破产债权清偿顺位探析 下一篇:周初《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