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现代性视角

时间:2022-09-04 08:40:57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代性视角

摘要:现代社会“现代性”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工业化,它实现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逐渐确定。本文从现代性视角分析循环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发展问题,以便挖掘理解循环经济的深层本质,主要研究了现代性与现代社会、传统经济运行中的现代性、现代性与当代价值观革新。结论是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代化问题的具体情况,走一条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代性 当代价值观 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现代性”的突出特征就是工业化,它实现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中的中心地位逐渐确定。而面对现代性危机,循环经济现已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及解决人与自然危机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表现为对现代性社会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对现性精神的反思。如何从社会角度来反思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试图从现代性视角分析循环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发展问题,以挖掘理解循环经济的深层本质。

一、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现代性作为近代以来的一种决定性的构成力量,它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并构成了人类当下的存在。现代社会逐步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的跨越,步入了工业文明的社会,科技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心。但现代性对通过改造外部世界来释放主体的能量的强调,使现代社会又陷入了现代性本身的悖论,科技理性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认同,然而这里也暗含了一种现代性危机。在社会经济生活(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货币、资本”)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生产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及“资源一产品资本”单一的线性模式。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循环经济这种新的模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是解决人与自然危机的有效路径。

从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它倡导的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和谐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改变传统经济增长只能依靠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所有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从深层而言,它是对现性精神的反思,循环经济是对现代性社会反思的产物。

现代性即启蒙以来的现代观念:它相信科学技术、社会进化、人类理性的自足性,在这种现代性观念中蕴含着种种不言而喻的价值目标。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首先来看一个早已熟知的名词――“现代化”。现代化观念是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概念,被人们视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代化总是与社会的高度工业化、科学技术的普遍化、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理性化等图景相联系。现代性社会表现为整个社会生活和生a的理性化、科技化,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就是理性化。

现代性的具体实现,即现代化,它首先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这些“硬件”的完成。现代化主要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变迁,在“现代性”社会中,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福利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因素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产物。

现代性给我们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还有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性是个充满危险的难以驾驭的时代,它本身也具有双重性。在这里,我们把现代性应首先理解为技术理性的扩展,一些人强调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的突出支配地位。

二、传统经济运行中的现代性

在经济领域,技术理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现代技术理性对人类经济生产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线性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财富急剧扩张,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高度专业化,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技术理性触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经济生活更是其中的典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推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人类为此付出了人文代价。

在现代性观念影响下,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及经济财富增长的速度常常与资源耗竭、环境退化的速度同步增长。目的与价值、工具关系的颠倒,理性的极端膨胀,生产与消费关系颠倒了过来。经济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虚假需要”,它已然超越了人的自然需要,使人及人的存在越来越远离人的本然状态。人的生产已不属于自己,人的需要、产生也不属于自己,人被架在社会置成的“座架”上。经济发展已完全服从于单一的利益原则,因而,传统的工业经济总是片面追求经济的有效性,不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的持续性、生态效益。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纯粹看成是人类的掠夺对象,一味索取、疯狂掠夺,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这是现代性本身所没有想到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只能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经济利益的追求必然导向“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但由于环境治理成本过高,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难以兼顾,现代性经济模式遇到危机。

循环经济是在当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表现为对现代性模式和现性精神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三、现代性与当代价值观革新

首先是现代性价值观念的革新。现代化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变迁过程,从新的更高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破除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观念,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科学的发展观。

其次是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变革,以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化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还是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从制度入手实施一系列相关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和举措。要在市场运行制度方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要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重点内容包括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制定,以税收和奖励引导企业的生产加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资源循环;制定消费领域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社会消费的绿色化。专职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必须尽早建立。循环经济是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包括生产领域的清洁生产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最终废弃物的集中处置。

最后是循环经济中“绿色”生态技术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科技发展方向上,必须鼓励“综色”生态技术应用于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科技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尽力减少科技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把生态理念导入循环经济立法,探索一条科技、环境、资源与法律协调的发展道路。

总之,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现代化问题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走一条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吴季松.循环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6] 刘大椿,岩佐茂.环境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

[7] 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

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 陈泉生.循环经济法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2007(01).[9]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10.

上一篇:试析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 下一篇: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