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时间:2022-09-04 07:34:14

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摘 要] 儒家文化里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我们要辩证的去分析它并且去运用它,弘扬传统精华,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研究儒家文化之精华,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儒家文化;心理卫生;保健;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完善人、实现人:在群体生活中考察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有利于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提升每个人的品格。可见,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健康心理的维护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好的保健和调适作用,研究儒家文化之精华,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修身养性”——塑造积极入世的人格

当今的大学生,可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是党和人民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有着崇高的品德,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激烈竞争,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就业、分配等制度的改革,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见利忘义、利欲诱惑、思想动摇、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重塑大学生健康的心灵。

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上),这表达了利必须合乎义的道德观。义所指的是“合理”或“应当”的意思,这要求大学生要合理追求利润,增加财富,要“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但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二、“学而知之”——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只有通过后天的学和问获取,所以志道必须志学。孔子一生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晚年曾概括自己的生平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一代儒学宗师。

大学时期,是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的良好时机,大学生也理应是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然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放松学业,出现喘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明、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良、学习效果欠佳的现象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奔涌的时代,运用儒家思想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业方面的困境,培养他们好学的精神和苦读的意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 “乐群贵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是群体的一份子,具有维护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具有道德理性,因而倡导“群居合一”。“乐群”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合群,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心态,它反对自我封闭,主张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贵和”就是主张“和为贵”,以“和”为准则,做到“和乐如一”,和谐相处。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并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实践表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来自于人际交往,主要表现为不会交往,不善交往,不知道该如何化解人际矛盾,不知道如何保持人际距离,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孤独症、社交恐怖症等。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生活中,上下和谐,人际协调,这种思想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各种人际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止于至善”——追求最高人生境界

儒家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止于至善,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儒家看来,这既是“仁道”,又是“圣德”。对个人而言,这既是崇高的个人目标,又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而每个人都向往着一种更高的生活目的的实现,都极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状况,要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不断地处在一种至善至美的境地。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里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我们要辩证的去分析它并且去运用它,弘扬传统精华,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使我们的天之骄子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尽早成长为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社会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轻松、充实、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袁玲红.论中国儒道佛性心性修养说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碰撞与交融[D].江西师范大学,2004

[4]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4

[5]黄朴民等.白话四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6]徐玉娟.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

上一篇:乒乓球启蒙训练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