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正确的化学观念,培养积极的化学情感

时间:2022-09-04 06:50:03

播种正确的化学观念,培养积极的化学情感

摘 要 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随着化学品需求的增加,化学事故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社会上许多人“谈化学色变”,高校面临高中毕业生不愿选择化学专业的窘境。突破这种局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观教育,树立化学的亲和形象。通过直接传授、化学史、实验探究、渗透学生观念、发掘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方法可以提升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关键词 化学形象 化学观 化学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展开的,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观念至关重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化学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由此可见,化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1 什么是正确的化学观

什么是化学观?化学观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一种科学素养。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类似地,化学观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以后留存下来的关于化学的概括性认识与评价。化学观对化学教学的效果起重要作用,积极的正面的化学观可以使学生喜欢化学,产生内在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深入地学习。相反,消极的、负面的化学观会使人厌恶化学、远离化学,只是表面地学习化学。

针对化学被不断地误解和误用,许多人“谈化学色变”,毕业生不愿选择化学专业的现状,美国学者Robert Hicks提出了“亲和的化学”的思想,主张把化学当作一种有趣的、有用的、创造的人类文化进行传授。①Hicks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响应。根据他的观点,我们认为,全面的、积极的化学观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化学是有趣的。化学教育必须基于儿童探究的天性,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不是相反。哪一个孩子没有梦想拥有一套化学装备?哪个孩子会拒绝奇妙的化学实验的诱惑?如果教育者能把化学和这些兴趣结合起来,课堂就会变得充满期待和惊异。(2)化学是有用的。化学教育应该与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和大自然联系起来,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和生命与健康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的含义。(3)化学是创造的。化学不是死的知识,而是一个探索和创造的过程。自古以来,无数的化学家孜孜不倦的用化学的方法去探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现象,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地探索科学的真理。(4)化学是亲人类的。人类文明的一粒明珠,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化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现实,为人类贡献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代人生活每一天都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2 化学观教育的途径

2.1 抓住教学时机,传授化学思想

化学观既是教学的思想背景,也是教学的内容。②教师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化学观。比如,讲到《氮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讲合成化肥使15亿人免受饥饿,化学家化了150多年的时间探索空气固氮的方法等内容,当学生惊叹于化学的巨大成就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向他们传播“化学为了人类进步”的思想。再如,氨气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最生动最优美的实验之一,它鲜艳的颜色、明显的效果、有趣的现象,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化学的美和探究的乐趣。当学生沉浸化学美之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告诉他们,化学是美的,化学家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2.2 利用化学史,体现人文内涵

化学史是化学观的源泉,同时也是化学观教育的天然载体。化学的观念溶解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以元素的观念为例,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支撑起了炼金术的第一个理论起,到帕拉塞苏斯在四元素说基础上增加了三本元,再到波义耳在机械论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较为正确的元素概念,一直到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经历了整整3000年,每一个学说之后都有其故事和背景。如果教师能把这些因素发掘出来并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对元素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比如说《硅酸盐》的教学,教师可以以中国的陶瓷史为载体,把陶与瓷的区别,陶瓷的色彩与烧纸方法,高温釉和低温釉的原理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工艺的精湛。

这些由化学史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之产生了对概念的深度认识,深刻地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血肉联系,推动了学生化学观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养成。

2.3 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学科观念

美国课程专家H. L. Erickson主张进行以观念为本的教学。她认为:学业标准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而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课程应围绕各核心观念( 如元素的观念、氧化还原的观点、分类的思想、实验的观点、科学利用资源等)进行设计,以此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③

以《原电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以“节约资源,开发能源”的思想为主线进行设计。教师以能源危机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引入原电池的概念,从能源比较的角度探究不同原电池的供电能力强弱,再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原电池供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最后让学生以厨房用品为原料设计原电池。④这样的教学设计主题集中体现了化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渗透了科学利用资源的思想,有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4 发掘生活素材,展现化学的魅力

杜威说过,一切美的经验都来自生活。化学也不例外。现代教育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太注重目的地(知识),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生活的经历)。只有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化学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化学不是一堆故纸,而是活生生的东西。

展现化学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掘素材的“个性”。例如讲氧气的制取,老师一般只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的内容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曾听过一堂课,讲的也是同样的内容,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位教师创设了“氧来乐”给鱼池增氧,战士野外用高锰酸钾生火的情景,讲到了舍勒和普里斯特利的故事,讲到了古代中国炼金术士对“阴气”的研究,讲到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和体育锻炼等,在教师眼中,氧气像是一个脾气古怪的小孩,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在场的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氧气在他们脑海里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泼、亲切的存在。

展现化学魅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把素材统一在一些大问题上,如“生命如何开始”,“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如何保护环境”,“探索海洋的意义”,“如何延长寿命”。如果化学能和这些有趣的话题联系起来,那就必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观。

注释

① Nicole J. Moreau Public Images of Chemistry.Chemical International,2005.27(4).

② 王伟群,张小钊.化学观的演变和化学教育[J].化学教学,2006(1).

③ 江合佩,傅兴春.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化学观的构建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④ 潘伟,刘君丽.中美化学教师同题异构课教学设计个案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2(12).

上一篇: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 下一篇:透知学情 节点突破 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