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学习 播种快乐

时间:2022-10-02 08:06:09

展评学习 播种快乐

画面一: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突然老师发现有学生在做小动作或走神或打瞌睡,于是老师火冒三丈停止讲课,对着学生一顿斥责。学生苦着脸,欲辩不能,老师一阵恼怒后,又理直气壮地重新开讲。

画面二:课堂上,老师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谁有办法解决?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后,争抢着举手:“老师,我,我能!”老师欣慰地看着孩子们小手如林,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春风般的面孔,感受着他们生命的活力。

以上“画面一”的场景或许在部分学校还正上演着,这也是我校三年前数学课的状况;而我们学校现在演绎的,更多的是“画面二”的场景。三年前,数学教研组是我校的薄弱学科组,在学校推行展评学习法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把模式研究看作是改变数学教研组的一个机会,孙国平校长亲自蹲点,引领数学教研组进行模式改革的实验。这三年,对我们来说,困难和彷徨、欣喜与希望交织在一起,经历着,并快乐着;收获着,也成长着……

初识展评学习法——困惑、迷惘,步履蹒跚

三年前,校领导第一次对全校老师培训展评学习法的情境还历历在目,当时老师们觉得是天方夜谭:我们那么精心地备课,那么滴水不漏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还学得一知半解。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样学生能学会吗?所以,当时很多老师对于新的教学模式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在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老师们费了九牛二虎的努力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反思之后,虽然对展评学习法还怀有疑虑,但在迷茫中似乎也看到了方向。

一开始,我们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练习”。那段时间,数学课表面很热闹,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根本完成不了,还得用中午的时间去补课,否则学生不会做题。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我们对模式的理解不到位:我们的课堂只是“形似”,课堂虽然是按展评学习法的模式去做的,但有些环节流于形式,比如说小组讨论,往往不讲求讨论价值,不考虑讨论的方式,不留足讨论时间……

在孙校长的引领下,我们慢慢认识到,课堂改革不是表面文章,真正要做的是思想的改变。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还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上调,还没能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还没能激发出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孙校长的引领让我们多日来的困惑、迷惘、失落烟消云散,我们又满怀希望地重新启航。

通过深刻反思,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教,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我们备课时总是在想这个知识点我应该怎么讲,而没有想学生怎么学能轻松、能学会。于是我们首先在学案的编制上下工夫。原本我们的学案只相当于习题集,现在我们将它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导”,核心是“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把难的问题分解、设计成由易到难几个梯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参与得多了,课堂活起来了,问题讲得更透了,题目虽然少做了,但学习的效果并没有降低,开设研究课时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褒奖也多起来了。有了大家的鼓励,我们更有信心了。

就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逐渐形成了数学课堂的模式,那就是:课前先带着学案上的问题预习;上课时先将预习的内容小组交流;在充分交流后进行展示,并相互评点、纠错质疑,获得对新知识的学习;接着再尝试练习,交流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小结;最后进行反馈。

走进展评学习法——辛苦、快乐,信心满满

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都有很强的事业心,经过一个半学期的研讨,渐渐地大家接受了展评学习法。于是我们就以研究课为抓手,每位教师的研究课大家都全员参与备课。备课时想得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给学生什么支架、这样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讲,一次次修改,仿佛是春蚕在经历着生命的蜕变,“痛并快乐着”是大家真实的心境写照!

接着是对学生的训练。为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我们可谓绞尽脑汁,用了很多高招:我们觉得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补充,不明白的可以发问,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同时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一遍、两遍,一天、两天,孩子们渐渐敢说了、会说了、愿意说了,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们更加兴奋。

这一阶段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而感动的片段:

片段1:当我分好四人小组并且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时,教室里一片宁静,有些同学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在我的催促下四个孩子围聚在一起,我走到一个小组旁边,主动和他们交流看法,其他组的同学也怯怯地交流起来。很多孩子边说还边偷看我,我竭力保持微笑鼓励他们。一会儿,孩子们完全放松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游走在各个小组间,心里有点忐忑,不知道这样的小组合作会有怎样的效果。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展评时,连平时最爱开小差的朱昭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片段2:在学习了事情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时,我让同学们互相举例,让小组中的同伴判断。有一个同学提出:“昨天下雨了”是什么事件?小组中的其他同学争执不下。于是,我让全班同学来判别,可还是有争议。我刚想解释定义中“事先”这一个关键词,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都是一般将来时,而昨天是过去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噢”了一声。他的解释多形象,多有创意啊!我站在讲台上,由衷地表达了我的高兴心情,并大大地表扬了他。

片段3:下课后,几个孩子快速跑到我面前问:“老师,你多给我们一些机会小组讨论,我们自己讨论能解决这些问题,不用你讲。”“老师,我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我一直举手,你怎么不喊我,下节课你一定要先让我发言哦。”唉,45分钟总觉得过得太快,根本满足不了这样几十张都想上台展评的嘴巴。

上一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探讨 下一篇:采用目标教学有效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