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上海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发展

时间:2022-09-04 06:09:28

推动上海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 大力开拓

上海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事业是从1979年开始的,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总的来说成绩是显著的。据统计,截止2003年6月,上海累计中标国际工程项目526个(含国内外资项目),合同总金额为81亿美元;1998年以来,由于市政府加大了对外经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5%,合同总金额为66亿美元,是1998年以前累计合同金额的3.9倍。

虽然上海的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如对以下一些基本现状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其发展后劲不容乐观,如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尚有一定难度:

一是业务覆盖的地区太过集中。1998年至2003年6月,上海中标的国际工程项目总数为174个(含外经企业的成套设备出口和安装项目),覆盖地区主要在亚洲,合同金额为5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86%;其中伊朗、越南、孟加拉国、泰国、巴基斯坦、新加坡、伊拉克和香港等国和地区合同额为54.6亿美元,占总额的80.3%。

二是占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份额太小。2002年全球建设市场总量为3.5万亿美元,而上海2002年对外签定工程项目合同额为14.1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总量的0.04%。

三是大型项目较少。上海历年来中标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合同金额7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13个,占中标项目总数的2.47%。

四是有对外工程承包业绩的企业太少。上海有64家企业获得了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然而,开拓海外市场有明显业绩的企业仅15家左右。

五是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竞争的能力。上海2002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收入为10.54亿美元,如与世界排名第一位的Skanska公司相比,仅占该公司同年海外营业总收入115.2亿美元的9.15%。这表明我国承包商的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承包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

妨碍上海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认识上的不足。

目前上海城市建设的投资每年要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企业任务比较饱满,因此不少企业就认为何必要冒着风险到国外去接工程呢?许多企业的当家人对入世后建筑业面临的挑战缺乏忧患意识和足够的准备。

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是妨碍上海持续快速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一是表现在企业决策层习惯于等米下锅,市场意识差;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造成人才外流;三是分工过细,机构庞大,经营成本高。我们所创的年人均利润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如与国外同类承包商相比,我们企业的人均利润仅80美元左右,美国的福陆丹尼尔公司是9800美元,日本的大成公司是17700美元;又如我们的企业到境外去参与投标或考察项目,派出人员往往达几十人次,大的项目可达上百人次。而国外公司的总经理来我国谈判项目,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而且对技术、设备、材料、规范、金融、管理样样精通。

技术和法律因素对在境外竞争工程项目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虽然我们企业的管理和施工能力较强,有的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不熟悉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技术和法律环境而困难重重。比如,首先来看技术因素:一方面,国内的设计标准、工程施工标准、设备材料标准自成一体,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国际建筑领域的设计标准大多采用英国的BS标准和美国的BasicNationalCode标准,在材料上一般采用的是美国的建材标准,即ASTM标准。我们设计院到境外去投标时,往往在涉及规范和标准时就败下阵来。另一方面,国产的成套设备及与工程配套的设备在技术、工艺、质量和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外业主往往指定采购欧美或者日本的产品。

其次在法律因素方面,许多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的准入条件和管理法规往往制约我们进入所在国市场。如美欧等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专业执照或企业许可、人员注册资格制度。在美国总承包商和分包商都要凭执照才能承包。建筑师要凭执照,甚至建筑工人也要凭执照才能受聘。然而,我们多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准入壁垒”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措施。

缺乏国际工程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上海进一步发展对外承包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我们的工程企业或设计院技术型人才多,而管理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懂外语、通商务、精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因此往往在国际市场上失去许多机会。如,企业接到一份国际标书后,先要翻译成中文,再测算造价,然后按国际报价方式将标书翻译成外文。一份文本要往复翻译几次,在速度上根本无法与国际承包商竞争。

资金缺乏,融资能力弱,这是我国承包商普遍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上海外经协会曾经围绕“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最缺什么”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近半数的企业认为最缺的是资金,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大多采取带资承包方式,如BT、BOT、BOO等形式,由于企业资金缺乏,融资能力弱等原因拿不到项目。

二是在国际工程项目的招标中,往往将承包商的财务状况、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规模视为资格预审最重要的条件,我们许多企业因为资产规模小而通不过预审。

三是企业开拓国际工程市场需要我国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具各类保函。虽然,我国金融系统近几年在政策和服务方面有了许多改进,但是企业办理保函和担保手续难、费率高、获取“出口信用保险意向书”时间长等问题还是有待解决,如规定要求受保企业在担保银行存放同等数额的现金作为抵押,增大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奋发努力再上层楼

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工程承包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必将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步伐在各个领域将不断加快。对企业来说,应认真研究如何使企业的经营和运作融入国际大市场,这涉及企业的生存大计,不尽早国际接受国际工程市场的考验就将面临萎缩和被击垮的可能,要充分意识到这种不进则退的必然性和严重性。

其次要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练好内功。

我们的外经企业要首先练好内功,探索按照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将企业改组为适合国际工程承包发展要求的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以缩短与国际承包商的差距。

第三是要联合国际知名承包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除了在国际竞标中要争取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合作外,还可以探讨搞中外合资的建筑企业和设计事务所,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学会在与强者的合作中壮大自己。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采取并购当地工程公司,特别是发达国家工程公司,以此方式进入市场准入难度较大的国家。这样对引进我们急需的人才、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快速熟悉国际规范与标准都有好处。

第四,要加快改变信息工作薄弱的局面。

我们不少外经企业是中、大型企业,实力并不差,为什么在境外的经营业绩不明显呢?原因之一是信息工作薄弱。改变这一局面的渠道和方法很多,这里要强调的是IT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的运用。当今是信息化时代,IT产业的发展把地球变得很小。谁能充分利用IT,谁就可以说抢占了先机和优势。IT在国际工程方面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通过网络与国外建立最广泛的联系,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市场和项目信息;二是可以迅速、准确地进行工程报价和投标工作;三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对项目所需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全球范围的采购,提高国际采购能力;四是运用电子管理系统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建立远程项目管理和设计平台,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成本。因此,企业要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第五,大力推动银企合作,金融先行。

金融要深化改革,要学习国外银行的经验,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企业出谋划策。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阿联酋有个海水淡化项目,需投资15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要在今后十年内建几个发电厂,需集资1000亿美元。消息传出后,日本、美国、欧洲的银行马上出击,带着专家和企业到当地调研,在现场提出服务方案。在国外,讲究的是金融先行,由银行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对各类投资项目进行专业的金融指导和项目可行性评估。我们的银行服务体系应尽快缩短这方面的差距。

第六,“本土化”是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

进入异国承包工程市场,最大的困难是不适应当地的经营、法律和技术环境。许多国际知名承包商的经验表明,“本土化”是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美国PB公司的中国总经理说:“跨国公司的灵魂在于强大的异地生存能力。”而“本土化”就是通过对所在国或地区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快速进入市场的目的。

“本土化”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的运用应包括几个方面,如:人才“本土化”、技术标准和规范“本土化”、采购“本土化”、施工机械“本土化”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本土化”,就是靠当地的人才获取项目,靠当地的人才帮助我们尽快适应各种环境,以扎根市场和发展业务。

有人问:“本土化”在经济核算上是否可行?曾经有专家以实例从人工成本的角度分析和证明实行国际工程人力资源当地化配置的必要性。如中国某公司在非洲某国从事合同额2亿美元、工期2年的油田建设项目,按照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执行此项目的管理、技术和施工人员需派出1000人左右。中方员工费用(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差旅费、伙食费、住宿费、劳保费、交通运输费等)为: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每月约2500美元、施工操作工人每人每月约2000美元。该项目总人工成本约为2602.5万美元。如按照国际上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组建项目部并采用人员当地化配置,所在国的人工成本为,普通管理、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每月约600美元、当地工人平均每人每月约400美元,项目总人工成本约为714万美元,与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人工成本可降低1888.5万美元。

第七,市场开拓定位要高低结合。

开拓国际市场要低位和高位相结合,具体来说,要在巩固亚洲、非洲某些传统市场的同时,逐步实现梯度转移,向发达国家发展,因为只有在潜力巨大的市场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特别鼓励有实力的外经企业积极寻求对策,以实现在欧美工程承包市场上的重大突破。这也是实现上海对外承包工程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欧美市场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对承包商综合素质要求苛刻和强手如林的发达国家市场竞争中锻炼自己,才能加速提升综合实力。

第八,充分发挥上海的产业优势。

要发挥上海的产业优势,推动电力、石化、电讯、冶金、桥梁、隧道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境外工程发展,并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从而增强发展后劲。

总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蛋糕很大,但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对承包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低价已经不再是我们争取市场唯一优势。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份额的扩大不仅要靠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市外经贸委将与市府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在过去已经制定的鼓励政策的基础上,研究继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增强上海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

上一篇: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下一篇: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美国建筑市场开始出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