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时间:2022-09-04 04:24:59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建构主义理论在很多高效课堂被重视和运用,我们熟知的高校马克思理论学科就正在实践操作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本文针对高校历史学科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如何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其重要性都是需要教师能够掌握的,这样才能够将历史这门科目更深入到学生中,更好的完成高校历史的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历史教学;重要性;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从国外引进至今,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还是一个探索阶段,建构主义理论给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一片崭新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高中历史教学更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多加以学习,除了加强对历史学科钻研外,还要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建构主义历史教学模式很容易走入单纯的形式化教学模式的误区,即“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丰富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历史科目。也为自己的历史学习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著名的认知发展领域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提出了同化和顺应,即学习者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因接收外界信息而发生了改变,两者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逐步构建起来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老师只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身上即可,俗称填鸭式教学,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将知识良好地接收,成为长久的属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而建构主义倡导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样主客体的身份有了改变,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老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国家当下主张的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相呼应。

高校的历史教学时长较短,课时较分散,科目类别较多,多为文献一类的书籍,这样的教学内容多少会略显枯燥,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只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属于学生自我的知识会零乱且松散,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高效性。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正是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遇见陌生的问题也可以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主动地提出对问题的解答。这是主动学习并且将认知进行了有效整合。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要实践构建主义理论,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实践。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方面,可以很好地实践于高校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输出者,而是在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时,相互交流和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正确的交流引导构建个体的自我发展。例如,在课余可以就一些历史问题开展交流讲座,通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围绕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进行研究时,可举办服装展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向老师咨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后,动手制作服饰并进行展示,期间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更好地巩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在高校历史教学中便可以很好地利用,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协作,通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更好地学到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高校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需要进一步提上教学日程,更好地将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更好的运用这种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虚席历史给予更好的启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促使老师更好的进行高校历史教学。(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庆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9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5期。

上一篇:浅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的流行音乐教学 下一篇:适应教学转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