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业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时间:2022-09-04 04:19:59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业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提要区域品牌建设可以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在简单阐述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关键词:马铃薯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发展低污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路径,而打造区域品牌,确立“大产业、大园区、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占领区域特色的价值高地,实现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并齐发展,同样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现实选择。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是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举措。马铃薯区域品牌的创建将促进马铃薯企业和集群由注重规模,片面追求外延、速度型的增长方式逐步转向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重视品牌竞争的发展轨道上来。

一、产业集群与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

根据迈克・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企业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区域品牌在性质上既具有产业集群的属性,又具有品牌的属性。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区域优势效益提升显著。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因此,区域品牌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与产业集群有着紧密联系。

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马铃薯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基于区域内系列化优质产品与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马铃薯企业而形成的,具有为外部购买者、合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者所广泛认可的知名度、美誉度的名称和标识,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特色产业集群组成。

二、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甘肃省定西市,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马铃薯的最佳适宜区之一。2007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24万亩,占粮播面积的52%,占秋粮面积的73%;马铃薯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408元。目前,全市已建成千吨以上淀粉加工企业24家、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496家,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其中精淀粉生产能力25万吨,马铃薯加工由传统粗加工型向现代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市马铃薯鲜薯年交易量达280多万吨,其中外销160多万吨,交易额达10亿多元,马铃薯及其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俄罗斯等国。马铃薯营养价值非常高,号称“地下苹果”、“第二面包”,其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马铃薯脯、粉丝、食醋、蛋白肠、果蔬豆皮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前我国马铃薯深加工开发利用率极低,年产量的78%用以鲜食,用于精深加工的仅有10%。但是,马铃薯加工成薯条可增值15倍,转化成环糊精则可增值19倍。因而,马铃薯在我国还是亟待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近年来,甘肃定西市将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主导产业,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其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区域品牌地域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气候优势、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品牌营销策略,相继申请并注册了“鲁家沟”、“金定”、“新大坪”、“环宇”、“超兴”、“金大地”等商标,实行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实现产品系列化,极大地提高了定西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尽管定西马铃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马铃薯区域品牌培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立区域品牌的意识不强。许多企业对产值和出口创汇等的增长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对品牌建设却很少顾及。例如,作为我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由于主要进行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和销售,尽管企业规模很大,但因过分依赖出口而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品牌优势及技术优势,唯一靠的只是成本优势,而一旦接不到订单,资金链立刻断裂。于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袭来之时便率先轰然倒下。

2、集群价值链尚未有效整合。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虽已初具规模,但至今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群,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之间关系离散,产业链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长期的协议合作关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争夺各种资源无序竞争、相互压价,内耗严重。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缺乏内在动力,创新主体之间缺乏竞争与合作的动力机制,无法形成以竞争与协作为核心、以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核心区域品牌。

3、中介组织普遍缺乏。现有产业集群中普遍缺乏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品牌推广、信息传达和维持企业之间良性竞争方面都有较大制约。即使存在少许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也大多是由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组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力度不够。目前在大多数区域品牌创建的初期,政府都会给予大力支持,但是后期的推广、管理和维护工作却常常被忽视。这就使得区域品牌后期的宣传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区域品牌营销工作难以开展。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区域品牌也很难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容易导致区域品牌和集群经济一损俱损的后果。由于产品质量下降,最终出现“柠檬市场”的逆向淘汰现象,消费者对区域品牌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屡屡上演“公地悲剧”。

5、区域品牌创新能力薄弱。一是产业集群中的人才资源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二是大部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多,新产品所占比重偏低;三是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缓慢,不少企业实际上是建立在劳务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四是创新机制不健全,使得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低,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牢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很难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随着品牌消费情结的加重,区域品牌的生存空间势必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6、区域品牌营销模式单一。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在与目标公众进行沟通时,不能将政府渠道与市场渠道结合起来多头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借助政府与商会及行业协会的渠道传播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诉求不能体现区域特色、文化内涵。营销活动的时机、地点、节奏、数量、宣传方式等变量,不能有机整合、灵活运用。

此外,由于受到地域、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多种要素的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荷兰相比,我国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无论在规模、营销能力,还是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定西马铃薯产业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1、树立区域品牌观念。作为区域内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以区域产业品牌为根本出发点,将区域产业品牌看作是自身发展的关键要素。深刻认识区域品牌内涵、特点与效应,以便将企业自身品牌的塑造,建立在区域产业品牌的基础上,从而使区域品牌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构建企业战略联盟,优化集群价值链。通过构建战略联盟,为成员企业的价值链优化和延伸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强劲的竞争动力。引导马铃薯产业集群内部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两家或更多家相互独立的企业在资源与项目上进行合作、相互协助,以期建立相对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或结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营销行为具有显著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协作性。

3、加强对区域品牌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即进一步完善区域品牌政策、法规;其次,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即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各种力量及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促进区域品牌建设的合力;再次,应制定有效的政策,对集群内企业在区域品牌的使用上进行管理。品牌管理组织可以由集群态势和营销策略的需要界定政策的范围,形成集群内企业一致行动的准则,建立配套的费用预算及分摊机制,避免产权不清晰问题的发生。

4、提升区域品牌的产品力。一是要用科技提升产品力。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用标准提升产品力。通过质量认证来执行,建立良好的行业发展秩序,保证区域品牌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三是用绿色提升产品力。把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与绿色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和整合营销传播绿色品牌,打破贸易壁垒,增强优质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增强区域品牌集群营销的拉动力。集群营销更侧重资源整合、区域优势比较。在与目标公众进行沟通时,应借助政府与商会及行业协会的渠道树立和传播区域品牌。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行业协会的协调,在对外宣传、市场拓展、渠道共享等方面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的建立,保证区域品牌个性形象的形成。结合产业特点设计销售方式,应注意市场信息的搜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不失时机地开展营销活动,对主流销售渠道与终端进行规划、定位和掌控。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晋童.基于产业集群的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企业经济,2008.77.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赵静.产业集群与特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4]关皓元.自主创新“玩转”金融危机――中国马铃薯产业两种发展模式应对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J].广东科技,2009.3.

[5]李卓.产业集群中区域品牌建设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2008.8.

上一篇:河北农户生计选择分析 下一篇:知识产权管理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