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应注重摄像师的作用

时间:2022-09-04 12:45:54

电视谈话节目应注重摄像师的作用

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优势就在于声画双通道和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在谈话节目中,围绕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声音的功能被着力突出,用以表现大量的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画面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来对声音信息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具可视性。

这种声画关系是由节目的特点决定的,但这并不能得出谈话节目重声音轻画面的结论,更不能认为谈话节目中摄像师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只能不动声色地记录和再现。不注重摄像师的作用,实际上反映了节目制作者对电视媒介传播特点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在目前的谈话节目中,“人头接人头”现象随处可见。从景别到运动形式,摄影和剪辑技巧简单且缺少变化,节目制作者在着重考虑话题的逻辑关系和主持人的现场把握,侧重于声音(语言)的现场表现的同时,很少关注摄像师的位置和作用,剥夺了镜头本身发言的机会,也使观众失去了一个获得信息、受到感染的渠道。这是影响谈话节目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背景下,《防诈骗三人谈》中摄像师作用的发挥就显得独树一帜,极具分析和借鉴的意义。

《防诈骗三人谈》是一个关于女性怎样防止上当受骗问题的节目,1999年4月25日在央视《半边天》节目中播出。这是谈话节目,一位女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在演播室里围桌而坐,你一言我一语,侃侃而谈。它的成功固然是由于主题选择适当、主持人掌控有方,嘉宾表现精彩、编辑剪接流畅,还有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摄像师对镜头语言的精妙设计。

从摄影造型的角度看,《防诈骗三人谈》体现了谈话节目的这样几个共性:

首先,固定镜头为主。全片57个镜头中,固定镜头有36个,占63.2%。这种突出固定镜头的设计符合谈话节目的要求。因为一般来说,谈话节目都在演播室内进行,谈话过程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谈话者的空间位置基本不变,自身的动作幅度也小,主要信息都是通过声音符号来传递的。观众作为旁观者(实为潜在参与者),他的状态也是一定的,基本上不语不动,以尽可能充分清晰地接受谈话内容。而提供稳定的视点,尊重人们停留细看物体的视觉习惯,突出表现静态中的人物,正是固定镜头的主要作用。

其次,较小景别为主。全片中景、近景、特写加起来共有41个(包括12个落幅画面),占总镜头数的71.9%,单是近景就有29个(包括10个落幅画面),占总镜头数的50.8%。这样的景别分配符合谈话节目的要求。谈话节目强调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谈话双方和现场观众之间,还体现在场里与场外,即谈话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之间。最大限度地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是节目所追求的传播效果,用景别来实现目标,则是电视传播的特有手段。较小的景别所表现的空间范围也比较小,画面内容也比较单一,画面框架对表现对象的逼近,拉近了观众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不仅使被摄对象的声画细部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很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一种交流感。谈话节目以较小的景别为主,非常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情绪变化,对观众产生的视觉刺激更加直接有效,观众也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再次,正面平角为主。在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上,全片有45个镜头是正面平角拍摄的,占镜头总数的78.9%。只有12个镜头是侧面拍摄,其中仰角度和俯角度拍摄各有1个。正面拍摄有利于交代横向人物间的关系,能够形成被摄人物与电视观众面面相对、目光相视的造型效果,极易调动二者之间相互交流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平角是人们平时观察事物常用的角度,所以用这种角度拍摄的画面,朴实真切,不易变形,给人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纪实性,是电视新闻摄影中常用的角度,也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选择。

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在体现上述共性的同时,也因自身定位的不同而各有追求。比如一些新闻类谈话节目常常使用侧面拍摄的方法,这固然有利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平等交流,也避免了画面的呆板凝滞和过于严肃,却影响了与场外观众的交流,使电视机前的观众真正成了“看客”,减少了参与的机会和兴趣,影响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一些娱乐类谈话节目很注重运动镜头的运用。而这种运动常常“为动而动”,随心所欲,虽然使画面活泼多变,更加时尚,却缺少章法,感官刺激多于审美享受。这些都说明,在谈话类节目中,摄像师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挥。《防诈骗三人谈》虽是一个老节目,在这一点上却至今令人称道,值得分析和借鉴。它的摄影智慧主要体现在对运动镜头的运用上:

首先,安静地运动。全片虽以固定镜头为主,但运动镜头的比例也不小,有21个,占36.8%。但自始至终,如果不留意,观众并不易觉察到运动的存在,这是因为镜头的运动平稳而舒缓,线路清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画面富于变化,却并不喧宾夺主,场里场外信息的传受和交流不仅没有被打断或损耗,相反还得到了适当的突出。摄影师就是这样,在不动声色中,与台前幕后默契配合,共同营造了自然热烈的谈话气氛,使几分钟的小节目简洁流畅、悦人耳目。

其次,巧妙地运动。全片有18个全景,占镜头总数的31.6%。全景可以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确定人物和景物的方位,是摄影造型的常用手段。但是,因为全景中包含的环境空间比较大,作为被摄主体的人物在画面中的面积就相对变小,与观众的距离就被拉大。因此,在谈话节目中,全景的运用很有必要,但要适当,比例不宜过大。在这部片子中,全景占全片不到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11个起落幅画面,也就是说,一多半的全景画面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全景镜头出现的,而是作为运动镜头的一部分实现全景的功能,调节全片的景别节奏。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使片子浓缩而洗练,显示了摄像师的技巧和智慧。

第三,均衡地运动。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叙述和造型的功能。这部片子中主要运用了推、拉两种运动造型手段。其中,推镜头有11个,占运动镜头总数的52.4%,拉镜头有9个,占运动镜头的42.9%。推镜头一般是从单人的中景或三人的中、全景推至单人近景,其中,落幅为主持人的有5个,两位嘉宾各有3个。拉镜头则一般是从单人或两人中、近景拉至三人全景,其中起幅为主持人的有4个,嘉宾有2个二人中景,并各有1个单人近景。从上述简单的统计可以看出,更适于谈话节目、逐渐接近讲话者的推镜头被着力运用,而拉镜头虽略少,却也与之基本相当,使得推拉之间,有进有退,有远有近,运动方向和空间感觉上都获得了平衡。在起落幅的数量上,主持人作为主人的地位得到了突出,两位嘉宾则机会均等,受到了同样的尊重。

运动镜头由于画面框架的移动产生了运动指向,从而具有了主观性。现在这种均衡的镜头处理则使得整个片子稳当、客观,有利于全面、如实地呈现谈话信息,赢得观众的信任,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上述镜头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摄像师在节目制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示了摄像师的专业主义精神和对作品的智慧性贡献。其实,这个制作于多年前的小片子播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笔者因研究需要多次观摩,才发现摄像师的匠心独运。当前,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节目形式已随处可见,但在摄影上精心设计、耐人寻味的作品少有。谈话节目注重摄像师的作用,在电视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更具积极意义。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以《逃避自由》解读博客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腾讯网新闻专题的编辑与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