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常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时间:2022-09-04 09:55:08

浅析日常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并从日常用语入手,总结了人们交际时的礼貌用语,揭示了礼貌原则的普遍性。

关键词: 礼貌原则 礼貌用语 普遍性

上小学时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家长也会对孩子说要对别人有礼貌。由此可见,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是人从小就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方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对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制约作用。其中,礼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上。“礼貌通常被人们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为了增加或维护交际双方的和睦关系”(何自然,200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是不少的。有时两人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仅仅是由于某人的一句话。

对礼貌的研究和阐述自古就有,但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和总结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语用学的发展,礼貌问题逐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研究主题。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西方学者对礼貌原则这一人际交往准则的论述。

一、礼貌原则

1.史可夫的礼貌规则

史可夫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说话人可以遵守的礼貌规则:(一)不要强求与人。(二)给对方留有余地。(三)增进相互间的友情。基本上人们的礼貌用语都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

2.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

他们于1978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经过修订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及礼貌策略。

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普遍性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A.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这一点具有普遍性;

B.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这一点具有潜在的普遍性;

C.具有面子需求,采用理的交际双方之间需要一定的相互知识,这一点也具有普遍性。

礼貌是与面子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面子呢?面子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

两位学者的普遍性原则虽然遭到不少批判,但对礼貌性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却不可否认。

3.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学者利奇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

A.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摇?摇(b)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尽量少使自己受益?摇?摇(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C.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摇?摇(b)尽量多赞誉别人

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摇?摇(b)尽量多贬低自己

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摇?摇(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摇?摇(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利奇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下面本文的实证分析将会以此理论为基石。

4.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顾曰国回顾了礼貌在汉文化中的历史起源,并根据汉文化中的德、行、言的礼貌要求,对利奇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订,同时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礼貌准则。他认为,礼貌在汉文化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而雅。尊敬他人指的是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社会地位等;谦虚是贬己的另一种说法;态度热情指对对方的关心、热情;温文而雅指的是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

在此基础上顾曰国先生又提出了5条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相比较西方学者的研究,顾曰国的分析更本土化,离我们更近。

二、我们周围的“礼貌原则”。

通过文献回顾,不难发现礼貌原则存在于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每个群体,具有普遍性。虽然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礼貌普遍性的表现形式。它就像是人际交往的“剂”。在与别人的交流中,人们都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面对“恶语伤人”,礼貌原则的运用就像是人们口中的“口香糖”,过滤着那些不礼貌的言语,使听话人得到尊重。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那些说话时能够站在听话人角度考虑,给听话人“面子”,善于运用礼貌原则的人。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日常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1.日常称呼语

经常听到大人夸奖孩子有礼貌时,便称赞“这小朋友真有礼貌,总是‘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可见,称呼语的使用是一种重要的礼貌原则。人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总是先称呼,再进入正题。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或不是很熟悉的人,恰当的称呼能产生最佳的交际效果。不称呼就直接开口说话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修养的不礼貌行为。不恰当的称呼会引起听话人的强烈不满,对交际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郭新爱,2006)我们要切记不要称呼陌生人“嗨,哎,喂,嘿”之类的语言,那只会给人留下非常不礼貌的第一印象。甚至有人会反驳你:“跟谁说话呢?我不叫‘哎’。”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便会听到你周围的称呼语“××老师”“××书记”“××叔叔”“××师傅”。当然这些都是熟人之间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果走在街上向陌生人问路时,对长者一般用“大爷”“阿姨”等,对比自己小的一般用“小朋友”“小同学”等。

记得初中的时候,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在校园里遇到了带着小女儿散步的班主任。当时我们班主任也就二十七八岁。当跟她打完招呼时,她便对女儿说:“宝宝,快叫阿姨,看,这些都要叫阿姨。”当时我们几个都很不好意思,忙说:“叫姐姐就行。”现在看来,当时班主任的话反映了利奇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和顾曰国先生的“贬己尊人”准则。她将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一代人。其实在学生眼中,老师都是神圣的,学生像尊重父母那样尊重老师,所以觉得那小孩还是称呼我们“姐姐”合适。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时,陌生人之间不论男女一律称“同志”,是为了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反映了人们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奋斗的信念。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之间流行称呼“老师”“师傅”。称人“老师”等于把自己降到了学生的地位,包含了向人求教的意味。前几年国内流行称呼“先生”“小姐”,估计是受到西方国家“Mr.”与“Miss.”称谓的影响。总之,现在的称谓呈现多元化趋势。

好像在称呼陌生人时,对于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都好称呼,但对于中年妇女比较“麻烦”。常听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抱怨:“今天卖菜的小伙子喊我大妈,我有那么显老吗?”确实,当今女性不愿提到年龄,不愿别人认为自己岁数大。卖菜的小伙子出于礼貌,认为尊称别人总没错,但也要考虑听话人的心理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陌生人交际的礼貌称谓,直接体现着社会文明。它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日常生活和心理习惯的缩影,最能体现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特点。(剑艺、福为,1996)

2.委婉语

在哈特曼斯托克著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委婉语被定义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表具有令人不悦的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我认为,在与人交流时存在一些刺耳的或令人难堪的词或句子,说出来会使大家都难堪,大家都不愿听到。为了交谈的气氛,为了显示对听话人的尊重和说话人的水平,大家心照不宣地挑选一些文雅的说法。就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人们即使在谈论不那么美好的事物时,希望将其“粉饰”一番。

说起委婉语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关于词语“死”的那些说法。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许多关于它的委婉说法,像最常见的“逝世”“老了”“离开”“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永远睡着了”等。我们可以用利奇的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来分析。同情准则要求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对方的同情。这些词语的使用能使对方感受到你的同情和友善,避免语言过于直接而给对方带来伤害,虽然是对方的痛苦,但仍能赢的对方对你的尊重。

说起委婉语大家还能想到关于“厕所”的不同说法。我们同学之间经常用的是“WC”,在看电视时经常听到的是“洗手间”“化妆间”。这一点可以用顾曰国的文雅准则来分析。这三个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生理问题”这一令人难以启齿的事件进行了“粉饰”,用了一种较文雅的方式进行表达,对听话人既是一种尊重,也反映了说话人的水平。

记得听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女问某男自己长得是否漂亮,此男不知怎样回答。稍做思考,回复:你就是天女下凡。此女听后大喜。此男又加了一句:只可惜脸先着地了。”原来是男的在讽刺这女的长得难看。在这里用“脸先着地”代替“丑”对其进行讽刺,委婉地表达了此男的看法。可见委婉语还具有幽默的功能。

有时委婉语还具有掩饰功能。例如,在不少小品中经常听到:“你做什么工作呀?”“我是修理地球的。”这里用“修理地球”掩饰了“我是农民”(可能说话人认为农民这一职业不太光荣)。有人曾经注意到人们对职业称呼的委婉表达:食堂大师傅――厨艺总监,理发师――专业形象设计师,修鞋的――皮具修理博士,传达室人员――全天候安全监理员。(林珊华,2006)这些词语都对那些所谓的一般职业进行了掩饰,代之以较“气势磅礴”的说法,使人听起来觉得做这些工作的人很伟大。

3.自谦语

可能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的最大印象是过度谦虚,甚至谦虚到虚伪的地步。但殊不知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人称“礼仪之邦”,谦虚体现了我们的美德,即在别人夸奖自己的时候不要显得太骄傲,尽量少赞誉自己。

记得上外博导乔国强来曲师时,有学生问他本人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的秘籍是什么,乔老师说:“我这人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就刻苦地学。”乔老师的谦虚立即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使我们感到渊博的学者也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面队赞誉,乔老师的回答非常礼貌,体现了谦逊准则,即尽量多贬低自己。

其实不是只有成就的人谦虚,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别人的夸奖一般都采用这一礼貌准则。例如别人问你贵姓时,大多数人一般回答“免贵姓×”。表达自己观点时说“这只是我的拙见,抛砖引玉而已”。款待别人时说“我不会做菜,瞎弄了几个,不知道合不合您的胃口”。别人夸奖自己的衣服时说“哪里呀,一般”。学生之间较常见的:“你英语怎么那么棒呀,怎么学的?”“好什么呀,一般水平而已。”以上例子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自贬”和“自谦”,即不张扬,不自大,不狂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不少人采取了西式的方式接受别人的表扬。例如有人夸你的发型或衣服好看时,不少人的反映是:“是吗,谢谢。”但好像这种情形大部分限于外表,物质方面的话题。在讨论有关人格、成就等时,大部分人还是以中国式的自谦为主。

三、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礼貌原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仅列举了三个方面。其实,礼貌无处不在,只要细心便会注意到礼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运用此原则维护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对礼貌用语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新爱.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36.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剑艺,福为.陌生人交际的礼貌称谓[J].语文建设,1996,(6):23.

[4]林珊华.从“礼貌原则”看委婉语及其功能[J].科技资讯,2006,(6):21.

上一篇: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 下一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