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的思考

时间:2022-09-04 08:41:28

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的思考

摘 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机构,开发创新教育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社团发展,突出实践教学等途径来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路径、评价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进步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则是体现“高端”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国创新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1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是人类在目的驱动下,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突破原有的思维及知识限制,发现或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价值或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能力是人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发现和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类在各种具体实践活动中创造或运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发明。创新能力是人类具备的,其构成可以分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特征,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以新方法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具有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新的思维成果。主要分为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指人类大脑在思维活动时出现的扩散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性和思维活动的多维性和发散状态。发散是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逻辑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逻辑思维有助于人类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逻辑思维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注重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对具体事物的想象及假设,而逻辑思维则是强调对原有知识的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

1.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整合能力等内容。其中想象能力是人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利用创新思维针对问题实际,提出新设想和新创见的能力。想象能力在实践中多是先锋角色,通常能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能力是人类掌握知识方法的能力,包含阅读、表达、写作等。学习能力是人类传承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创新得以进行的基础。分析能力是利用分析工具和方法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简单的单元,理清单元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的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分析能力有助于获得新的见解。创造能力是指首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方法、理论等的能力,是人类能动性的综合体现,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整合能力是将不同的部分及方法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发现方法、事物或事物之间特有的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创新实践中,通常是多个主体利用多种创新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因此,整合能力是创新能力综合性的体现。

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而成,高职学生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采用合理方式,就可以大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反之,如果放弃创新教育,其创新潜能就可能萎缩甚至消失。

2 制约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其所处的传统习俗、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外因的影响,也受其个人素质能力、心理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制约。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2.1传统习俗的制约

传统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中“中庸”“无为”等哲学观念限制了人们的发散思维,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回避。传统伦理中注重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也成为文化基因,深深的植根于内心之中,在实践中倾向于循规蹈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指令文化,限制了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了等靠要的心理习惯,使人们更易屈服于权威。上述传统文化及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职学生,制约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2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高职院校探索了“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重视知识教育,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但忽视或弱化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社团建设等校园文化的载体。同时,受制于办学规模和学时安排,高职教育多是采用集体授课、合班教学等方式,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好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此外,由于缺乏创新课程,学生不能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不能自觉地锻炼创新思维,加之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注重知识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3高职学生自身的制约

高职生主要为高考分流学生,部分学生是职高生甚至是中考分流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认知较强,综合素质较差;生源层次多,素质差距大;实践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较弱;理论认知存在偏差,知行不统一;自学能力较弱,学习效率较低。上述问题极大的影响高职学生的能动性,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与创新的主观条件要求相去甚远。

3 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3.1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自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之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果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幅上升,基本上成为了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中又突出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国家发展大势,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成立分工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机构,为高职生在创新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能力培养机构可以单独设置,如: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也可以对现行的部分相关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3.2 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打造稳健的学习平台

课程建设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该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发多门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也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等方式,赋予传统课程以培养创新能力的使命,为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实践的进行提供理论支撑。在课程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的优秀成果,围绕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以实践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的开发。

3.3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头脑风暴法、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头脑风暴法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一种,通过学生的自由表达意见引发其思考、引导其进行相互启发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讨论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不受限制的思考和发言,对突破思维定势,在最大限度上锻炼和激发了创新思维。分组教学法是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合班授课等教学困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元组织教学,这即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关注,又为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入提供平台。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快速获得感知、经验及心得,对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

3.4以社团活动为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做好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学即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在个性化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并以其为根据实施教学。由于综合素质、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限制,高职学生在创新能力提高中处于被动地位,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引导其改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缤纷的社团是社团活动的载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织。高职学生在社团中可以通过组织、策划、参与多姿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兴趣、提高了协调能力、锻炼了思维、挖掘了潜质。高职院校可以做社团发展的助推器,利用社团进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去提高综合能力。

3.5突出实践教学,做好创新实践引导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校和企业能够在设备、技术、人才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利用学院仿真的实践环境中或者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教、学、做”一体化成为可能,也是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实践教学的优势,将技术发明、教学研究等与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面对工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动脑动手,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其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

4构建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以试卷考核为主的笔试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其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有效衡量。但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很难通过笔试来考核,也很难通过分数进行评定。所以,在创新教育的考核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制定新的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过程及特点,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性评价机制中,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结果相对于传统的评价都发生了改变。其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否,提高的程度如何,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都有发言权。诚信能力培养评价也应该考虑到上述教学的主体。所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开放性评价机制的重要特点。其次,评价内容过程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实践的开展,所以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之时,就必须将整个过程纳入评价的视域范围。既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也应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及创新成果。再次,评价方法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评价中,试卷法、实验法、访谈法、作业法等都可以采用,评价者可以根据学生在实践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汇总评价结果。最后,评价结果动态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其评价结果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而改变。

综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机构,开发创新教育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社团发展,突出实践教学等途径来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奚小网,傅筠.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6:74-75

[2]范黎明,李敏秀.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27:154-155

[3]颜莉芝.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03:89-90

[4]陈爱玲.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64-65

[5]马树超,王伯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7:3

[6]十报告[OL].[2012年11月8日]

上一篇:对于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感悟 下一篇:刀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