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4 04:40:48

浅谈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编导,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 自主学习的编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17-00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授之以鱼”式教学转变为“授之以渔”式教学,学生的学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编导,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疑问、探究、拓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也常通过提问来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因此,问题的设计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怎样问,这是课堂提问艺术的中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常设计下列一些提问方法:

1.对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我提出数学问题,请个别学生回答,这种提问法具有针对性,易检查,可控制,效果好,最常用。对课堂上提问的难度我做到心中有数,尽量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难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求学生一起回答。如在教高二圆锥曲线概念时,在我举出许多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后,然后让学生一起回答依次哪些是有椭圆哪些是双曲线,并快速回答基本要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3.设问:可不要求学生作答,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

4.直问与曲问: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它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时,常用直问法。如基本函数复习中教师问: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什么是指对函数等等都属于直问。曲问就是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间接回答问题,有助于澄清数学概念和规律,疏通思路。

5.正问与反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提问的模式,采用从问题的正面与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能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正向与逆向的思维能力。通过这两种提问往往交替进行,结合使用,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让学生多元参与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等动手、动脑活动的机会,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余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潜能。

1.动手实践,促其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如在教高一数学《圆锥与圆柱的侧面积》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我和学生一起把准备好的圆柱与圆锥等一些教具的表面展开来。得到相应的该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我再问他们若是让一只蚂蚁从锥体或柱体地面上一点沿着侧面爬行一圈回到原地最短路线是多长呢?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哪些情况呢?这样,使学生们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2.合作交流,促其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见解、吸取同伴的意见,合理地补充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体验“创造”与成功的欢乐。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提问、补充、订正等活动来分工完成共同任务,互教互学,切磋琢磨,做到“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以达到扩大信息量,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用趣味、竞赛等活动,促其自主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竞赛性的活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比如学生在竞赛中,由于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我经常组织一些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它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开口。

三、及时评估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作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评估的目的是能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基础好的学生不断找差距,进一步努力。因此,评估的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对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以激励为主。例如,在数学课上我常常“好”、“太好了”、“好样的”不离口,让基础差的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怕开口到积极举手,争取发言;让成绩好的学生能更上一层楼。评估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家长”角色,编导好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鼓励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满怀信心,积极进取,追求成功;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上一篇: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下一篇:对症把脉,促成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