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价值和应用

时间:2022-09-04 03:51:50

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价值和应用

语文,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的人文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理性思考的能力,又能领会当中深刻的情感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视“情感”为目标,即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操。而要实现“情感”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最有力的手段正是情感教学。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教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胜任感(求成欲)、互惠心(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动机。它们都具有自我奖赏的功能,是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获取科学知识的心理因素,这三种动机均属于情感范畴。

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依循“情绪――情感――情操”这样一个过程发生、发展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对情感教学手段的运用亦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冶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主导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状态,应该学会灵活调整自己的授课情绪以及学生的听课情绪。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自己的情绪以及教学态度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同时,还应该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所教学科的任何内容,要知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学科的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另外,教师还应时刻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密切注意学生听课的情绪,以便可以随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由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可以在课前一两分钟的时间内播放一些比较柔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引发到一个兴奋点上,这样有利于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应用情绪控制,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

(二)传情。语文教学内容中往往存在一些隐性的情感,学生因为自身经历的缺乏,有时无法在阅读文本时就将这些情感接受,而这些情感亦无法通过视频、图片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融入文章感情中,通过语言、表情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传达。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有些同学就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背影能够给作者那么深的感受,自己也常见父母的背影,可就是没多大的感觉。于是我便在讲课的过程中插入了自己在外读大学时,父亲远道而来看望我后离开,我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我让学生认真听,在讲的时候用了一些较为煽情的语言,同时露以深情的表情,并且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思考有没有遇到跟老师相类似的情形,以此让他们明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的感情也许会比平时更丰富、更外露,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用以传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教学语言,则要求精练、生动、具逻辑性、多样化、具较强的艺术性,可展示其特有的、引人入胜的魅力。

(三)融情。这是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第三步,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前面的教学内容以及前面的情感教学运用效果检验的一种手段。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情感目标,具有了某种情操,明白了某个道理呢?这就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这“用”固然主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体现,但在课堂上亦可进行检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文章感情来回答,或者预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及实际情感进行分析回答,这就是“融情”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将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经历,将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融合一体,进而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或是对某种情况的具体处理办法。

冶情、传情、融情是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三种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效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等着手,最终还应归属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而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接收、对自己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情感心理学表明,情感有诸多功能,情感在课堂上的综合运用,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巧用句子翻译,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