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感知的角度探讨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时间:2022-09-04 12:58:32

从学生感知的角度探讨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是极为重要的。从学生感知的角度,探讨选用教学媒体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教学媒体;协同律;强度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92-02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模型、标本、挂图、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现在,随着科学的技术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学生,笔者从学生感知的角度,认为如何选用教学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值得探讨问题。笔者结合日常学习体会、心理学原理,来谈谈选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1 协同律原则

心理学中协同律原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的感知活动效果好得多。据法国有关视听教育的调查,学生只听能接受15%,只看可达到25%,视听相结合则增加到65%[1]。因此,选用教学媒体时,要求直观生动的图像和优雅动听的声音相结合,同时刺激学生的眼和耳产生兴奋,能取得感知的最佳效果。如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教学,如果教师直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只用语言讲解,效果也不好。如果课前将实验操作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或录像)用于课堂,边播放、边讲解、边提问,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这样就把学生视、听、想、做等多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得更高的感知效率,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迁移性原则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2]。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迁移规律是学习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在教学中,所有的观念、技能、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都存在迁移。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作用,如果是有助于学习新知识的,则属于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对学习新知识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则属于负迁移。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发展,抑制负迁移的产生。因此,教师选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要从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出发。

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课堂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动画复习强化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为学习迁移作铺垫,然后用多媒体动画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用类比教学法将两种分裂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最后归纳总结两种分裂方式的异同点,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化学中的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地质学中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对这些易混淆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应用迁移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动态性原则

活动的物体或图像比静止的物体或图像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更容易产生兴奋。这是心理学中的活动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选用动态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处于较强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生物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反映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中学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这些知识本身就具有动态性,更应该设计和选用动态的教学软件,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初中生物中动物行为一节的学习,有先天和后天,包括摄食、求偶、群聚、迁徙、攻击、防御、本能和学习行为等。如果用多媒体动画(影片)将动物的行为依次呈现出来,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不同行为的特点,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4 感知的强度律原则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3]。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注意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在第一次感知中就获得准确、鲜明的印象。如果选用的教学媒体声音过于微弱,图像过于细小,色彩不鲜明,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如高中化学有机物的学习,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比较复杂,选用什么媒体演示效果好些?用模型演示,由于模型较小,在讲台上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在教室里巡回演示又时间有限;如果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把碳原子、氢原子和化学键用不同颜色和形状表示,清晰、醒目和直观,能有效地刺激感官,达到最佳感知效果。

5 刺激变换性原则

心理学原理表明,刺激单一性往往导致人的心理活动迟钝松懈,而刺激的多样性则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其集中于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初中生物的原生动物——草履虫时,先用挂图指导学生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然后拿出草履虫模型,变换为由学生向全体同学讲解、提问,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临时装片。通过一系列教学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变换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高。另外,教学形式也可进行相应变换,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小组探究与实验、学习竞赛等,课堂学习就生动有趣,不易疲倦。

6 时间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同种刺激对感官的刺激时间过长,会产生疲劳,即由兴奋转化为抑制。课堂中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对于年龄小的班级,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短些,反之时间可长些;社会科学的教学使用同种教学媒体的时间应短些,自然科学则可长些。现在教师喜欢用完整的课件上课,如果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学生开始有兴趣,随后就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太好。其实,多媒体课件是用来呈现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或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用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用课件时间不宜太长。

7 优化组合原则

课堂教学中,不是说使用教学媒体的种类越多越好,也不是教学媒体越先进越好,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媒体加以优化组合,使课堂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和教学效果优化[4]。如初中生物中血液循环系统的教学,主体内容是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由于心脏的形态结构是宏观结构,可用模型或标本来演示;血管的结构是微观结构,可用幻灯片或挂图来演示;血液循环是动态的生理活动,最好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这样将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6-127.

[2]吴星杰.教育理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90-91.

[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0-111

[4]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238.

上一篇:基于实验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 下一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