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产业结构发展比较

时间:2022-09-03 07:30:42

中国、印度产业结构发展比较

【摘 要】中国、印度作为两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成果举世瞩目,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两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发现两国在产业结构发展中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印度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和与中国的对比,得出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向印度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印度;产业结构

中国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成员,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国家,高速的发展促使两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吸引着国际社会的目光,但两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选择的道路却是不同的。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同,首先对近年来两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比较,然后分析两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以便从中发现中国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印度总体经济情况比较

1、GDP(现价美元/数万亿):

可见,中国GDP总量一直超过印度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到2012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印度排名十一,但有普华永道的预测报告称,由于印度较中国有年轻化和劳动力年龄人口快速增长的特点,其GDP规模在未来可能会超越中国,可见印度经济势头增长强劲。

2、经济组成部分:

中国:2009年,农业占GDP10.3%,工业占46.3%,服务业占43.4%。

印度:2009年,农业占GDP17%,工业占18.5%,服务业占64.5%。

3、经济结构

(1)GDP的三次产业构成

(2)20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

印度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发展迟缓,相对于印度,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更快。

二、中国、印度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比较

由于中印两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模式及采取的方式也相应有所差异。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差异显著。

由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序可知,印度在经济改革中重点依靠其服务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实力,而中国则是大规模发展第二产业实现经济的增长。

印度利用其劳动力素质高、英语能力强、擅长信息技术的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服务业,这一导向也使其避开不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的劣势因素,如基础设施不健全、外国直接投资缺乏、储蓄率低等。印度重点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引导其朝着全球研发中心的目标前进,随着高科技公司在印度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的建立,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的软件业中心,俗称“印度硅谷”,也是“亚洲硅谷”。印度的软件技术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在全球软件市场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16.7%的比重,在美国这个信息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印度也占据了其软件销售市场高达60%以上的份额。 随着印度研发能力的提高,有上百家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甲骨文、英特尔在印度建立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其科技研发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不容小觑,有“世界办公室”之称。科技创新带来的服务业出口让世界各地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印度,在2003到2007年间服务业对 GDP 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8.6%。

与印度国情不同,中国则利用数量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条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而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只有5.8%。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惊叹,实体经济的规模达到了世界历史之最,无数人感叹着中国经济背后的强大生产能力,6亿吨的钢产量,30亿吨的煤产量,居世界之首的汽车制造和家电生产规模,加工制造的日用品和纺织品遍布世界各个国家的市场,“中国制造”的标签已让众多国家人民习以为常

“世界工厂”的称号为世人所公认。

以上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两国经济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指导,而在此过程中,印度和中国政府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印度不同于其他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相对微小的角色,对企业发展监管松弛且平等对待,几乎没有对任何具体行业给予特殊优惠,它采取“少取”而非“多予”的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不同与其他国家采用产业政策进行干预,取而代之的是放松监管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正是其少有的政府干预,促进了印度经济形成了良性而独特的结构。以技术创新为引导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鲜有将资金引导至制造业的政府政策,印度高速发展的服务业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众多新兴国家中别具一格。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刺激第二产业增长,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扶持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政府政策引导资金进入重点发展行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有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人均GDP为1489美元,中国人均GDP为5445美元。 中国经济水平虽然优于印度,但中国模式的增长也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因为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讲较小;劳动力成本提高,“世界工厂”的优越性逐渐丧失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来自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至2003年的50.8%,占印度GDP累计增长的62%。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31.3%上升至2003年的33.1%。期间,中国服务业经济的扩张在总体GDP累计增长中仅占33%。 由此可见,印度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政府对企业一视同仁少干预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强,经济凭借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和良性发展。这一点对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应该在保留原有发展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因为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在实现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以,在借鉴印度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本国国情,不可盲目引入。

首先,为了提高科研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经合组织(OECD)的《教育一览2012》,中国的教育投入仍偏低:2008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均教育投入是1593美元,不仅低于所有OECD国家,也低于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 因此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研发行业发展提供必须的人力资源。其次,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在产业结构中的合理分配。政府要出台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时严格治理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效率的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增加技术引进和鼓励创新,实现工业的升级转型。

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积极参考别国经验对于帮助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印度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应在分析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印度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2]陈一雄:“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另有一套(经济观察)” ,

(阅读时间:2013年3月24日)。

[3]陈一雄:“ 印度经济:美国式的模仿秀?”,《西部大开发》,2006年07期。

[4]谷亚光:“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改革报》,2006年2月17日。

[5]石俊杰:“浅论印度的软实力”,《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第4期。

[6]《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调整》,

http:///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30978.shtml(阅读时间:2013年3月24日)。

上一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建筑设计手段及其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