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时间:2022-09-03 04:20:59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琳达·岳(Linda Yueh)最近发表了文章《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认为中国经济如果想持续发展,除了生产率和技术提升,还必须注意系统性变革。随着1979年开始的改革逐渐深入,中国的GDP和收入每七至八年翻一番,使六亿六千万人脱离贫困,其财政实力的增强已经开始影响全球经济。但鉴于新的领导者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动荡以及工业污染,作者提出了疑问:中国的经济能否以同样炽热的速度保持增长?

文章指出,中国不仅需要进行生产力和技术的改进,还要继续改革其商业运行模式。有两件大事必须提上议程,它们是:加强法制,解散国有企业以刺激私营企业。否则,作者写道,“继续保留国有企业将使外资企业、国内私营企业怀疑中国市场的效率。”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引起了研究者们对以下因素的讨论:国有企业的作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规模以及这个国家前些年聚集的利润的再投资。作者的结论是,中国经济进步的本质是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带来的一次性红利,即大量国有企业解体,数以万计的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和沿海的工厂。这些结构性变化,构成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85%(在1979至2009年间)以上。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体把资本和劳动力转化为产出的效率。

本研究认为,中国改革期间的GDP增长有一半要归功于资本积累——利润的再投资,但全要素生产率在199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农村人口向工业劳动力的转移贡献了四分之一的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作者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会导致人口增长放缓,最终会影响劳动力的增长。另外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是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不过在2000年到2010年,是从国企向私企转移的工人带来了9.2%的生产率提高。

作者认为,尽管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变迁,也和外国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里仍然是一片充满了矛盾的土地,这可能会阻碍其经济发展。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公民仍然生活在城市之外,中国经济仍然严重依赖农产品(2010年,40%的乡村劳动力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如何继续保持增长?作者认为,中国必须刺激内需(即,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减少对农业的依赖,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收入以及商业的丰富程度。很多文献提到了中国在制度与政治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成长、更广泛的法律改革以及对私有企业增加支持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如果不做出改变,中国将难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要实现其作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的潜力,中国需要微观上(生产率)的驱动以及宏观的结构性转变。

上一篇:以流程为主线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下一篇:何时应分设董事长和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