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时间:2022-09-03 02:28:43

浅谈如何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许多文章,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无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读词句,就会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两句话要抓住“竟然、奇迹、神奇的灵性”几个词语来理解、感悟。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所以作者用“竟然”来表示事情的出人意料,用“奇迹”来形容这件事的不可思议。这个“奇迹”就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那么“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课文找答案。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有的学生说是指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身上具有浓郁的花香,像一位花仙子,蝴蝶愿意和她做朋友,欢喜的落在她的手心。老师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这种“神奇的灵性”来自哪儿呢?从而让学生悟出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预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例如人教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部都是对的。”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交流,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突出‘大’和‘全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有的学生说:“我读的时候‘大’、‘也’、‘全部’这几个字,是为了表达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一个人。”学生在通过多次诵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来回答“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个问题时,理解,感悟就会透彻的多了。

3.在放飞想象间感悟

有时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缺乏可感性,这时可以借助人的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例如人教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许多场面,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读整篇课文。老师恰到好处的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4.在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想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例如人教版《猫》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它(猫)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对于“丰富多腔”、“变化多端”这样的词语的理解创造情景,让学生模拟猫的叫声。当猫吃饱喝足,心情满意的叫一声;当猫听到主人召唤,短促的叫一声;当猫打架时,粗吼一声;当有人给他挠痒痒时,非常受用,细叫一声;学生在模拟猫叫的过程中,形象的感知理解了“长短不同、粗细各异”,那么“丰富多腔”、“变化多端”也其义自现。让学生体会到猫是有灵性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总之,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让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学吧!

上一篇:莲池贤净圆融思想研究 下一篇:由反腐倡廉联想到教育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