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文本的有效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03 02:07:25

关于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文本的有效策略分析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体验性为基本特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践证明,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文本可实施那些有效的策略呢?

【关键词】数学 体验 策略 创新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

新课程要求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教师可用故事、图片、试验等形式,针对文本(教材)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求异性、想象性、体验性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解”的境界。通过鼓励、肯定、表扬等一系列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与愉悦心情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长久的联系,并产生新的自我实现的欲望,形成“学习—满足—在学习—更满足”的高效循环。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我大胆改编了文本,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境,把学生文具、日常生活用品、小玩具等都标上价格,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的一个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学生当“顾客”,“顾客”要把购买选中商品的钱款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如果给的钱数不对,其他的同学要指出。活动中,学生们争着说自己想买什么,付多少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已经轻松掌握了元、角、分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建构中体验文本

建构主义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内部构件自己的基本的认知原则或‘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引导、探究、接受等活动对文本加以“内化”,才能促进自身主动加暗沟。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上课开始,有一位教师出人意料地请全体学生起立,在座位上原地踏步,教师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中途忽然喊:“立正!”然后提问。

师:你们认为为什么踏得这样整齐?

生1:因为我们是听着你的口令来踏步的。

生2:我们踏步是先左脚,再右脚,这样不断地重复下去,是有规律的。

师:如果我不叫停,你们要不断重复几次?

生一起:无数次。

师:如果不叫停,踏步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一起:无限的。(教师板书:有限、无限)

师:老师的口令有什么特点?

生:你先喊一,再喊二,最后喊一,按照这样的次序不断重复下去,“一二一”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师:你能把这些数字写出来吗?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写看。

(生现在黑板上写出121,然后停顿思索了一会儿,又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要在后面添上省略号呢?

生回答:因为后面还会出现无数个“121”.

师:对!这样有几个数字一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数,在小数中就有。(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一种小数,叫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

随着教师的循环诱导,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渐次呈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扩展,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充分体验了主动建构,探求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愉快。

三、让学生在创造中体验文本

教师要将学生的各种潜能诸如想象力、创造力等充分挖掘出来,使之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创造性地将文本激活,置于生命态,使之恢复活性和灵性。如教学《4635÷45》这一课时,这是一道商中间有0的除法运算,仅仅依靠文本(教材)运算,算理单调,枯燥无味,是不够的。教师如能另辟捷径,便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这样诱导:“让你把4635支铅笔平均分给到自己班上45位小朋友,想一想该怎样分,比一比谁的分发多?赛一赛谁的分发巧妙?请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一支一支的分:4635-45-45……-45;有的估算:先给每一个人分100支,剩下的不够每一个人分10支,只够每一个人分3支,百位上边是1,个位上是3,十位上便用“0”占位,最后每人分得103支;有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真正体现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念。

四、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文本

操作是认知的基础,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能使文本的知识点集体化、形象化,更能使问题视觉化,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持。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或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荷兰数学家福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现实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得学生学到了实际知识的技能,还能让学生从中找到问题,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捏住一个圆形的纸板至于桌子上,使之滚动,看看怎样使纸板滚动最方便,再根据手指的触觉感应,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这个做法会很自然的作出反应,接着会设想和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解决出这些疑问,这正是抓住了文本(教材)的重难点:半径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实践问题要体现思考性、操作性、挑战性,学生触摸到他们不懂的地方,就会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且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探讨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