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一方不容忽视的小小天地

时间:2022-09-03 01:54:47

摘 要:造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执耳之笔,是学生积累并发展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造句教学常遭冷遇,学生语言表达贫乏,形象枯蔫,缺乏自己的个性思想。我们必须重视造句教学,在教学中体现生活性,创造性,趣味性,把机械的造句规则变成鲜活的语言思维,使词能达意,意能蕴情。

关键词:造句教学 植根生活 充满创造 洋溢趣味

造句,不是简单地“顾名思义”之后的概念,造句是一门艺术,它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的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日常教学中,在批改学生所造句子时,除了少量句子让老师感到欣慰以外,更多的则让人感到困惑,为之担忧。纵观学生的造句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存在着下列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用词不当。如“羡慕――我真羡慕上像今天这样有趣的班队课。”

2.词义重复。如“胸有成竹――丁当很有把握,胸有成竹地说:‘我一定行’。”

3.存在不符合约定俗成习惯的用法。如“游览――周末,弟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览龙王庙。”

4.语言表达不完整。如“赞叹――走进公园,我轻声赞叹。”

5.转折、衔接不顺畅。如“不仅……还……――妈妈不仅会织毛衣,还可以在织毛衣时闭上眼睛。”

6.句子内容陈旧、呆板。如“鼓励――老师常常鼓励我。”

……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造句备受冷落,且已变身为一项机械的作业,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甚至有的教师当学生正在努力尝试着书写自己内心最美丽的文字的时候,却再三地关照:“造句中那么多错别字,考试的时候要扣分的,应该写你最有把握的句子!”

当然,语法不是“死的”造句规则,而是“活的”语言思维。那么激活学生语言思维,提高学生造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应该怎样采取有效的策略呢?

一、让造句植根于学生生活

在造句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类似的句子已经造了很多次,然而学生却依旧只能用干巴巴的语言进行表述,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虽然生活中有丰富的材料,学生却从来没想过去用,搜肠刮肚,只为造句而造句。试想,没有了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我们的造句教学怎能焕发出活力,焕发出光彩。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由此可见,我们在造句教学中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造句训练中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观察、想象生活,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如果离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造句就会成为无源之泉、无本之木。

以下甲组同学的造句内容来源于生活,有亲身的体验,显得比较和谐、鲜活,而乙组同学的造句,则基本上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充数的。

津津有味――(甲)没想到老师推荐的《西游记》那么有趣,一吃过晚饭,我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乙)一到学校,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书。

坚持不懈――(甲)学好京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梅兰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

――(乙)我坚持不懈地学习。

娓娓动听――(甲)听了她娓娓动听的叙述,我们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乙)爸爸讲故事娓娓动听。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用同一个词造句,甲组同学造得活灵活现,情真意切,避免了乙组同学形式上生搬硬套,选材单一,文字枯燥乏味的弊端,主要就在于甲关注生活并积极运用了生活中的素材。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的大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而且印象深远。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让词语在学生生活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作文的积累材料与选择材料有好处。

二、让造句学习充满创造性

造句在小学语文“双基”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造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语文素养的高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新意识是在现实基础上,要求通过自身努力,有所突破的心理特征。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心理基地”上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某校曾经组织过一次语文能力的检测,其中有这么一道题:

用下面这些词写一句话,使它充满童话色彩或诗情画意。

例:坐――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侧着头。

听――

笑――

跑――

本以为这几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有例句呢!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完全符合要求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还是用老一套的习惯在造句,有的竟傻了眼,全空在那里,抱怨没接触过这种形式。后来,学校将这一练习拿到一年级的学生那儿进行试验,他们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这不由让我们思考:为何年级越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反而弱了呢?虽说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轻松。看来,造句要创新,指导要先行,前提在激励,教师应该激起学生创造好句、新句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独抒己见的积极性,点化在刀刃,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写句切入口,贯穿在过程。引导学生构想,即抓住那些具有新意、创意的穴位去把握立意,准确定位,深入开掘。

三、让造句练习洋溢趣味性

“热情是智慧的兴奋剂,兴趣是智慧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造句练习的兴趣,并热情、及时地鼓励他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创造句子,而不是做无聊的练习。

指导时,可让学生先进后出,让他们琢磨词的用法,比较类别,还可通过巧设练习,诱发创新。如学习《我的战友》第二自然段时,要求用“不但……还……甚至……”口头造句,我首先让学生熟读它所在的句子:“战士们趴在那里,不但可以看见敌人的铁丝网和胸墙,还可听见敌人的说话声,甚至连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读后思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处境十分危险?讨论小结,学生明白了用“不但……还……甚至……”造的句子,意思层层递进,接着出示句子进行比较:“我家的房子( )宽敞,()明亮,( )美观。”一句中能否填上“不但……还……甚至……”,学生明确回答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这句话中,前后内容是并列的。最后我巧设如下练习,让造句教学也散发语言思维的芬芳。

1.他家离我家很近,不但可以听见放电视的声音,还_____,甚至_________。

2.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不但清洁,还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

3._________,不但_______,还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

在批改造句时,教师应克服走马观花的习惯,而应静静地欣赏,碰到有独到之处的句子,可如批阅作文似的在旁边写上评语加以表扬,或打个,或把他找来让他亲自听听赞美声等,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日益增强。

批改后,反馈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可择优选出学生原创造句,或抄在小黑板上,供同学们借鉴、摘录,或编辑“造句林”……既可以激发学生造句兴趣,又可引导孩子品味着属于自己的点睛之笔……

杜淑贞在《作文教学探究》一文中,曾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作文是一个有机体,就像一棵大树。每一个字、词,就像一片片叶子,都必须健康而苍翠的才好,如果字词的使用不当,甚至意义不明确,那么挂在枝头上的,望去一看,片片枯黄的树叶,代表着这是一棵发育不良或生病的树,很显然的,这绝非是一篇好文章。”如果把每一个字、词比作片片树叶,那么一个个的句子不就是大树的枝条吗?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开辟出一片灿烂的、鲜活的造句教学的天地是何等重要!■

参考文献:

1.杜淑贞.作文教学探究.

2.朱文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病句诊治.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下一篇:让“引导”更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