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经典篇范文

时间:2023-11-27 01:35:08

造句经典篇

造句经典篇篇1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文论家J.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样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互文”。Gerald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中给“互文性”的定义是“一个特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批评,它同样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的研究如广告语篇等。

模因(meme)这一概念源于英国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动物学家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这本畅销书中。“模因”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文化的基木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Blackmore2002)。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人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模因可以是单个模因或者模因复合体。模因可以分为模因的基因型(genotype)和模因的表现型(phenotype)前者指信息内容的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了不同内容而得到复制和传播。

由此可见,互文性与模因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语篇通过引用、仿拟、拼贴等各种互文手段将外部语篇融入自身。互文性强调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指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自然离不开模因的相互拷贝和模仿。语篇生成过程中模因的相互模仿和传递,使当前语篇与之前的或其后的语篇相联系从而形成互文。因此有必要从模因论角度对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语篇中的互文关系进行分析。

2语篇分析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与语言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息息相关,互文性特征显而易见,而模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传播途径主要可以分为引用、用典和仿拟。下面结合一些广告实例进行分析。

2.1引用

(1)金鸡独立。(金鸡牌鞋油)

这个鞋油的广告引用“金鸡独立”这一成语,用心可谓巧妙之极。一方面运用了成语的原意,说明改鞋油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质量很好;另一方面,成语中的“金鸡”又正好与产品的名称相符,一语双关。又如:

(2)一毛不拔。(牙刷)

这个成语在这里并不是使用它的常用意义,即指人非常小气,而是契合产品的特性,表明牙刷的质量非常好,非常牢固,不会掉毛。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月饼广告)

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后来一直成为怀念亲人的千古名句,商家在销售中秋月饼时,运用这句诗来招揽顾客,的确是很能打动人心。

2.2用典

运用典故就是在广告中复制源于历史故事、经典作品、民间传说、圣经、神话等等的人物、事件、情节等的模因。例如:

(1)有了BOL,取经不必上西天。(BOL网站)

这是BOL网站的宣传广告,它所引用的典故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本广告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作为背景,来衬托通过访问BOL网站获取信息的方便。

(2)三碗不过岗。(酒)

这是山东井阳岗酒店的广告,出自另一部名著《水浒传》。该酒店以退为进,采用警告的方式,诱发人们的消费愿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

2.3仿拟

(1)此时无霜胜有霜。(日本某电冰箱广告)

这是仿拟古诗,即对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的仿拟,把“声”改为“霜”,虽一字之改,却赋予了新意,说明这种电冰箱比有霜的冰霜更好。仿拟后的句子,与原句形式一样,但语义却大不同。

(2)特别的美属于特别的你。(某化妆品广告)

这则广告是以流行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蓝本仿拟出来的。它把“爱”改为“美”,把“给”改为“属于”是相当确切而巧妙地,因为化妆品的美容效果从“美”字中得到突出体现,从而使广告文案主题得到了强调,并受到消费者关注。

(3)书山有路勤读为径,学海无涯报作舟。(中华读书报)

这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前后各改一个字,仍保持对仗形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但对新句句义的理解,只要同原句对照才见其幽默、风趣的格调。

(4)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器广告)

这是“华力”灭蚊器的广告词。灭蚊器当然要在“灭蚊”上做文章。“无蚊”谐音“无闻”,使人联想到“默默无闻”。既刻画了“华力”灭蚊器内在的品质和潜在的作用,又描绘了静态的功能和奉献谐音双关,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有些广告不仅是对词句的仿拟而是通过一种文体来传达主题,例如:

(5)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这个特别日子,期待他的表示。透心凉,感觉这样清爽。自信写在脸上,思绪完全晶亮。

这则广告是上海李奥·贝纳广告有限公司为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制作的雪碧广告。本广告采用了歌曲的形式表达广告内容。这种类型广告容易引起消费者共鸣,还可以利用歌曲来增强记忆效果。国内外许多名牌产品,都巧妙地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广告语篇中的模因通过引用、用典、仿拟等途径与原有语篇构成互文本,说明应用模因论可对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语篇尤其是语篇互文性进行分析。广告制作者在设计广告语时借助或依附于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创造出强势模因,将使广告语具有自我传播的效应能够大大增强广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有献.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5]宁人,张为力.广告妙语大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

【摘要】模因(meme)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研究互文性在广告中的表现形式和语篇功能,旨在进一步阐明互文现象的产生源于模因的传递。

造句经典篇篇2

关键词:古诗文 经典诵读 浸润 科学性 可行性

古典诗文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在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校摸索出了一条以“古诗文诵读工程”为核心,结合国学教育,开展不同形式的特色教育之路,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起到“让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效果,充分印证了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学生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以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为依据,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古典诗文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和群体心声的抒发和体现,引起了后人心灵上的共鸣,深得一代代中国人的喜爱,并将其发扬光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既能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古诗文的内涵,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二、建立行之有效、规范的制度,保证“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

1.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开展古诗过级测试。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过级制度,规定了考核要求,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才能顺利通过。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诵读实践,编辑、出版教材,拓宽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阅读面、阅读量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初始阶段(1999—2006年),我们先后以《中华古诗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书为诵读教材。在积累了大量的诵读实践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于2005年组织本校语文教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优中选精,遴选出334篇适合少年儿童背诵的名篇佳作,编为6册,分别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在编写时,除在原文中给生字加注拼音外(一至三册),还在文后安排了“请你知道”“为你释疑”“帮你理解”或“给你提示”几个小板块。前三项分别是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和作品的译文、鉴赏,我们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同时,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最后一项是对作品内涵的提炼和延伸,启示学生自察自省,完善自我。

四、结合学年德育目标,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十分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目标,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1.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诗是浓缩了的语言精华,把语言展开,诗的意境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我校先后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2.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现场抽签,有感情地背诵或PK。

3.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配上想象的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生动意象。

4.写读后感。学校要求各班都召开《我从古诗中寻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诗文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受到了教育。

5.每日一句古训。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同时,我们注意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要求各班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每日一换,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每天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同时也在学生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五、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

开展此项工程,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的层面,而是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不少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提醒学生珍惜时间、爱惜粮食的警句;“温故而知新”则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此外,古诗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总之,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十几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精华,充分领略汉语言微言大义的魅力,体验余韵悠长的、咀嚼不尽的文学之美,让更多的学生在记诵经典、沐浴圣人先贤思想恩泽的同时,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明理崇学的翩翩少年君子。

造句经典篇篇3

一、积累背诵不妨多点诗文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并对背诵篇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九年级累计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另外,课程标准还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供学生增加积累[1]。

1.诗文经典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英语教学中的背诵主要局限在单词、短语及句子的层面。也有教师虽对段落及篇章的背诵提出了要求,但应试目的过于浓重,遗忘率高。其中,有的背诵内容枯燥无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毫不相干;有的背诵材料生词偏多,句式复杂,不易理解;还有的背诵文本不够经典,背诵价值不大。

要增加背诵积累,培养背诵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就应加大诗文经典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通过背诵优秀的英语诗文经典,不仅能较好地培养语感,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启发心智、认识世界。比如:

[例1]

“Clouds that wander through the sky,

Sometimes low and sometimes high;

In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In the sunshine warm and bright.

Ah! I wonder much if you

Have any useful work to do.”

“Yes, we’re busy night and day,

As over the earth we take our way.

We are bearers of the rain

To the grasses, and flowers, and grain;

We guard you from the sun’s bright rays,

In the sultry summer days.”

例1中的英语诗歌“The Clouds”,语言优美,句式活泼,生动的云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通过背诵英文诗歌,不仅学习、巩固了一些语言知识,如单词wander和wonder的用法,音标/ai/和/ei/的读法等,而且还拓展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挑选诗文经典背诵篇目的原则与建议

一般而言,挑选优秀的诗文经典背诵篇目应遵循以下原则:(1)文本难度适中,学生能读;(2)话题有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学生爱读;(3)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文本耐读。

优秀的英文经典背诵篇目可以是诗歌、儿童文学(如童话、寓言等)、名人演讲等外国优秀作品;也可以是中国本土的经典诗文(如唐诗、宋词等)的英语译文。在以上众多的诗文体裁中,诗歌以其短小、凝练却意蕴无穷等诸多优势,往往成为经典背诵的首选。比如:

[例2]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Bob Tucker的这首经典诗歌 “My Friend, The Moon”中,月亮仿佛是一个天真可爱、淘气贪玩的小孩。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于是它悄悄地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玩伴。诗人通过生动的拟人描写,刻画了“月亮·玩伴”这一经典的诗歌形象,符合孩子的认知、审美心理特征。整首诗基调欢快,让人读后心生愉悦,学生在背诵诗歌的同时,仿佛自己也在和月亮交流,也成了月亮的玩伴。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的诗情意蕴更是丰富。不必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悲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不必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痴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单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妖娆、“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意,就足以让学生对祖国人民、对故土家乡更增几分热爱与眷恋,而用英语表达和传播本土的文化与文明也正是英语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之义。

毋庸置疑,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而外语教育则是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2],但在英语课堂上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绝不是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深化[3]。诗文经典背诵与中外文化对比,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得体地运用语言,而且在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祖国意识,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文本解读不妨多点个性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强调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并且特别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1],无不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1.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与语文阅读教学相比,英语阅读教学常常忽视了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往往采用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客观题型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少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个性解读。主观性的阅读任务也往往局限在获取文章表层信息的层面,而对于句子的深刻内涵、文章的写作意图等深层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却关注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比如:

[例3]

The woman sat in an electric wheelchair all day.She could only move her head and arms. She would tell me how to do things.She would teach me in great detail on the correct ways to do things. Her home was perfect and beautiful. She would follow me around in her electric wheelchair to make sure I did everything exactly right. I’m sure she had been a perfect homemaker. She would have me fold everything, including socks. I would complain silently and wish terrible things on her. She taught me the right way to make the bed. I knew sometimes she’d get frustrated and impatient with me. I knew she wanted to do it herself. But she never shouted or scolded. She only insisted I do it right. I didn’t like it much, but I did it.

例3中的阅读文本节选自扬州市2011年中考英语真题阅读理解B篇的第二段。与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是:The little girl was _______ when the lady taught her how to do housework.

A. encouraged to learn B. unwilling to learn

C. delighted to learn D.recommended to learn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不是也不应该等同于阅读测试的教学。根据段落最后一句话,学生很容易选出题目的正确答案为B。但是,如果阅读教学仅停留在获取表层信息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深层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就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学生的思维水平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实际上,如果要求学生对人物形象特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会更有利于把阅读活动和思考评价、个性解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2.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与建议

McDonough and Shaw提出,应该把阅读活动看成读者和作者(语言材料)之间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即把阅读材料作为过程(text as process),鼓励读者和语言材料展开密切交流。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结合其生活常识、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材料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信息进行各类不同程度的分析、质疑和评判[4]。一言以蔽之,阅读过程应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情境中进行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和表达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是充满人文性的个性化解读。

人文化的阅读教学凸显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及独特的感受、理解、表达和领悟。其中,人文化的阅读任务设计是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顺利开展的强推动力。一般而言,教师提供的阅读任务应基本具备如下特征:(1)学生在语言材料中能找到相关答题依据;(2)学生需要理解、重组、综合分析语言材料;(3)学生能在任务的启发下,把语言材料和自身生活建立联系;(4)完成任务的途径多元化,结论不唯一。

不妨以麦加菲[5]主编的《美国语文》中的几篇文章的阅读任务为例,粗线条地了解一下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所依托的阅读任务设计。

[例4]

(1)In your opinion, who will be the rich and useful man,Charlie or Bob?Give your reasons.——‘Charlie and Bob’

(2)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life?——‘How Willie Got Out of the Shaft’

(3)What if George refused to throw the snowball in the story?Try to rewrite the story freely with your own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True Courage’

(4)Is knowledge always good?Please give several instances that knowledge is not applied rightly.——‘Knowledge is Power’

(5)What does this article teach us?How to understand “never brag of your fish before you catch him?”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Fish I Didn’t Catch’

不难发现,优秀的阅读任务设计多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解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实,阅读是学生的个,除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解读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不尽相同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计划、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等。总之,人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空间,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发展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英语课程从单纯的语言类课程向语文类课程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于英语课程的需要[6]。

三、英语写作不妨多点日常实践

语文教学提倡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至于英语写作就更离不开平时的反复实践。它需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实践中学习写作,学会写作。

1.日常写作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调查表明,学生的日常写作实践力度不够且形式单一。一方面,调查中50%以上学生称教师很少布置写作任务,平时练习题中的写作部分一般会“默认跳过”;多数学生只在大考前进行1~2篇的模拟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形式单一而枯燥,写作教学多局限于教材每单元的Main Task(写作课型)部分,仿写课本范文是学生写作训练的主要途径。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写作热情,考前不训练、考中欠技巧、考后无反思[7]。

另外,教师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培养有效的写作策略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课下往往不知如何开展自主写作积累和写作实践。很多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患得患失的应试心理过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欠缺,寻找不到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这从以下对几位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中可见一斑。

[例5]

师1:我们也不是不重视写作,只是很难找到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只有多读、多背范文,学生在考试时才能把相应的句子正确地写出来,让学生自己发挥反而更易失分。

师2:大家一直困惑在写作上花很多时间有没有必要。从理论上讲,多写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实际上由于课时紧,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再者,平时训练的内容考试时也不一定就能用的上,多少感觉到有些不划算,不如多讲些基础题目,或练练阅读理解。

师3:教材在写作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编写不够系统,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操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一旦出现教材中没出现过的写作题型,就不知如何应对。

实际上,英语写作能力不佳的学生,在语文写作上多少也有欠缺。英语写作能力在很多方面受其母语写作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英语教学不妨多向语文教学取点经,多和语文教师交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途径。

2.拓宽学生日常写作实践平台的途径与建议

(1)积累积极词汇和语块

语文写作强调炼字,积累好字好词,英语写作同样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积极词汇和语块。有专家指出,英语写作的关键是输出性或积极词汇(active vocabulary),一个人的表达词汇量越大,其书面的表达能力就越强[8]。一些重要的句型、短语、词汇放在背诵材料的语境中来学习记忆,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在写作时有效地从积累的语料库中提取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模仿、加工与运用[9]。

(2)充分利用造句和仿句

要提高写作水平,仅靠积累、背诵积极词汇和语块显然不够,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会灵活地使用它们,造句和仿句便是两种看似简单却卓有成效的写作途径。基于写作实践的造句和仿句要充分展现上下文的情境,即要凸显积极词汇和语块所依托的具体语境。比如,同样以be crazy about为目标语块的造句和仿句,写作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例6]

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

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 When he cannot find a ball, he kicks a stone or a can.

Ben is crazy about eating. When he has nothing to eat, he even eats his fingers.

Alice is crazy about music. When she sleeps, she dreams about singing.

以上句子单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均正确无误,但若从写作效果上看第一句显然最差,后三句都比第一句要出彩,它们也都在日常实践中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

(3)沟通英语阅读和写作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小至词汇,大至篇章结构等不同层面写作技巧上的学习平台。众多研究表明,读写结合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10];许多专家也提出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来扩展思路,学习文章构思的技巧等建议。这一点也正和语文写作教学途径不谋而合。

沟通阅读写作,沟通课堂内外能有效拓展学生日常写作实践的平台。学生在阅读课内外英语佳作时,应多加思考,并不断模仿,力争做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1]。

(4)注重素材记录和收存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小本,用以摘抄一些好的词句、段落、思想等,或随时记录突如其来的即兴创作或创作灵感,这一点十分值得英语教师借鉴。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写作素材,经过筛选、扩展、润色等写作上的再加工,就可以在需要时“拿来”巧妙地使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写作积累的形式,而且拓宽了英语写作的实践渠道,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

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自建写作档案,收存自己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品和有价值的案例反思,以反映写作实际和发展,见证日常实践中写作水平的变化和提升。

毋庸置疑,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应采用符合其学科实际教学规律的教学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彼此取点经,并不意味着语言教学的课程理念的迷失或偏离。实际上,一名优秀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能够博众家之长,纳智慧之光,不忘虚心学习,以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

[3] 任平.新课标角度下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意识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个案.当代教育科学,2009(10).

[4] 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麦加菲.美国语文(上、下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6] 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7(7).

[7] 常万里.以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意识的行动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

[8]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9] 张强.例谈高中英语始业课的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1).

造句经典篇篇4

1 正确对待母语迁移的错误,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语法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学生们在学习汉语之前,毕竟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母语汉语,所以他们汉语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他们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尤其在学习英语的初期,用汉语的思维,措辞和造句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得到教师理解的。要让学生明确的指导两种语言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方面的区别,学生们才可能避免一些母语负迁移所引起的错误,例如前文所出现的句号连接的流水句和非谓语动词的误用,如何恰当适度的使用被动语态。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的写作习惯,英文的语篇模式就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每一个段落都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汉语的语篇习惯就是“兜圈子”,但是所阐述的是一个中心思想。所以教师在平时平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善于积累典型的错误,也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正面的讨论,让学生们记住很多典型的错误,从而进一步了解英汉之间的差别。

2 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培养英语语感

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语言的输入主要来自于英语课堂,参加外语角或者接触外籍教师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要以各种形式来增加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写作和听、说、读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精读泛读的习惯,精读让学生可以对背诵一些经典的范文,对文章中的措辞,句式,和表达习惯要精确地理解和掌握。有必要的话要背诵,让学生们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背诵一些段落或者是句型,自己背诵或者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背诵,然后在一起交流体会,以增加语言的输入并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做个细心地人,不断发现更好的适合我们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好方法。

3 加大语篇教学,综合提高能力

语篇教学是一门综合的教学课程,它将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化教学和篇章分析综合为一听,使零散的语音规则、词汇规则和语法规则在一个具体的语篇中得到最有机的结合。使学习者能借助各种具体生动地语言材料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思,掌握词汇的固定搭配,词性的使用和变化等等。同事,教师还可以结合语篇内容,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与文章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行为习俗和习惯,思维方式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篇布局特点,了解语篇模式,是“开门见山”,还是在“兜圈子”,让学生们真正体会英语语言的特点。

4 加强写作训练的实践,有效提高写作技巧

造句经典篇篇5

一、释义解题,明确概念

就是先对标题中的关键词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做明确解释,在让读者明了其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智慧三境》的开头: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开篇呼应标题,先从佛家的角度对“智慧三境”做出解释,让人明确“智慧三境”耐人寻味的内涵,继而推及到“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明确指出了文章阐述的要点。

二、引用名句,增添内涵

借用名言警句开篇,引出论点或论题,让读者感受名言警句的魅力,以增强观点阐述的权威性,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价值观念决定选择》的开头:

“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生活。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于无尽的物质旋涡,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拥有了生命的高贵。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开篇引用杜伽尔有关“生活”的名言,然后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提出“价值观念决定选择”的观点。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吸引了读者,亮人眼球。

三、巧用问句,启人深思

开篇就所要议论的问题设置疑问,或设问或反问,这种开篇方式简洁、明快、有力,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启发人思考。如《尽赏自然,尽得清欢》的开头: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于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人间清欢。

开篇引用苏轼名言,然后用一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问题阐释中提出“品味自然,亲近自然,尽享人间清欢”的观点,醒人耳目,耐人寻味。

四、对比引入,是非明显

就是开篇把生活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或观点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亮明事理,在对比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感知自然需躬行》的开头: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只见冷漠荒凉的钢铁森林;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清凉。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如此遥远?手机、电视、电脑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冰冷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真实的模样。

开篇以从“书本”“电视”所感与“抬头只见”“不曾感觉”对比,然后用一个问句,提出“冰冷的屏幕”无法勾勒出自然模样的问题,观点不言自明。

五、经典事例,趣味顿添

开篇先简明叙述典型事例,或是一个人物,或是一则故事,或是一段笑话等,然后通过简要分析,引出想要阐述的中心论点。如《一杯春醪寄余心》的开头:

古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刻着你品性高低。

开篇引述古籍《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所述刘白堕酿酒的故事,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顿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下文“作品与人品”的论述张本,别有趣味。

六、排比铺陈,彰显文采

排比句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用一组漂亮的排比句式开头,既可以显示文采,又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强化表达效果。如《智者若树》的开头:

春花的智慧在于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这些。智者,若树。

以“春花”“夏蝉”“凤凰”为对象,围绕“智慧”组成排比句式,对要表达的观点渲染造势,饱含深情,淋漓酣畅,表现了作者不一般的才气。

造句经典篇篇6

摘要: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 听说准备。

关键词: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语文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 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 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一面》这篇课文,就应明白其内容大意是:1932年秋一天中午,公共汽车售票员阿累在上海内山书店躲雨买书时,有幸见了鲁迅先生一面,结果鲁迅先生优惠卖一本书并送一本书给阿累,使阿累非常感动,深受鼓舞。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包括构造、形状、功能、意义等)。如预习初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可弄清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桥洞成弧形、建筑优美、形式多样、结构坚 固、制造奇特、历史悠久、可促进桥梁事业的发展。议论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论述的问题(论题)、论 据。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谈骨气》这篇课文,应把握到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骨气”;中心论点是“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是:文天祥拒降(“富贵不能淫”)、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闻一多 痛斥特务(“威武不能屈”)等事例。抒情性课文(包括散文、诗歌),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 线索(事、物、景、情、理)。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春》这篇课文,便应了解到文章的线索是春天的 景物;感情是通过描述春天的景物。抒发作者向往美好生活、赞颂奋发向上精神的思想感情。通过预习了解课 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 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 @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 ~~~”(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背影》这篇课文,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 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 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第一段末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划一条线“——”( 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看法:这句心理写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嘲笑侵 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 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菜畦”、“缠络”、“蟋蟀”、“豁”、“书塾”、“倜傥” 、“叵罗”、“锡箔”等很多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解义,必须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造句经典篇篇7

关键词:文言文;多样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65-01

一、文言文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关育资源

1、文言作品的形态美。文言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独到的意旨美。高尚真挚的情感美,千变万化的结构美,异彩纷呈的语言美。文言作品的形态多彩,既有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故事情节美,典型环境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有散文的意境美(如《桃花源记》),杂文的犀利美(如《卖柑者言》),既有诗词的音韵美(如《木兰诗》),也有戏剧的冲突美(《窦娥冤》)等。

2、文言作品的语言美。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它表达情意的准确与细腻世界罕见。教材中的文言作品,语言运用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翁亭记》《桃花源记》等散文语言的绮丽美和朴素美,《水调歌头》等诗词语言的凝练美,此外还有一向讲究文采、锤字炼句的传统,如对偶、排比造成整齐之美;长短句相间构成参差美,整散句交替显示错综之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又展现出音韵和谐之美。总之,文言作品有它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美。

3、文言作品的人格美。要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纵观古代作品,一个个高尚的人格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政治抱负的“仁人”形象.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形象……

二、多样化的审美教育方法

1、发现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读出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从“读”中产生共鸣.从而从整体上发现作品的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豪放旷达的语句能吸引学生,会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样出世、人世的矛盾情绪所感染.会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充满哲理的词句所点悟,更会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开朗乐观的祝福所折服。

2、鉴赏美。学生理解文言文作品中更多更深的美,单凭朗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分析比较。在教师、作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实现鉴赏美的优化效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学生喜欢的古典散文.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在学习这两篇散时。可用比较鉴赏法来挖掘美的宝藏。首先,比较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两篇散文都是作者被贬官谪居时所作,众人多是颓废消沉,心灰意冷,而两位却与众不同,“放逐流离”仍然不消极沉沦,不怨天尤人,而是“以风节自持”,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塑造了一个放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借此表达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黑暗现实的抗议。《岳阳楼记》中,作者胸怀宽广,抱负远大。读完此文,一个居高官则忧其民、遭贬谪则忧其君的古仁人形象立在眼前。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净化学生感情和灵魂。使学生肃然起敬。其次,比较两篇文章的创作构思。二者都巧于构思,别出心裁,都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安排文章的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醉翁亭记》的结尾层层递进,层层引伸,含而不露,《岳阳楼记》构思曲尽其炒,异于凡响。第三,比较两篇文章的文笔,鉴赏美的风格。二者笔法灵活,不拘一格,熔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志趣。《岳阳楼记》借景言志,形“散”实严,语言瑰伟奇绝,有着阳刚之美,《醉翁亭记》借景抒情,新奇而别致,情深隽永,语言有阴柔之美。

3、创造美。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的思想情感,进行美的创造,是审美的教育的归宿。教师可利用古代作品典范进行仿写训练,如学习《爱莲说》之后,以“爱××说”为题写两段话,要求与课文一样,第一段先总说,再分说,用上对比。这样,学生理解了写作特点,化知识为能力,进入创造美的阶段。

造句经典篇篇8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诗词教学的反思,力争把古典诗词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加顺心顺手。下面,笔者简单概述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古典诗词文本解析不够。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往往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教会学生学好古诗词,也将自己的课堂限于乏味之中。对诗词文本解析不透彻,学生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学好诗词简直是难于登天。教师不注重对文本的解析,学生会仿效教师的做法,这就增加了日后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

2.学生不能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学习古典诗词,不能单凭课堂教学就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背诵监督。很多学生不能背诵古典诗词,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篇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语感,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名篇里有一些经典的句子、陈述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铭刻在心。

3.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古典诗词就存在压力,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对这点基本情况不了解,没能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赶鸭子上架,这就导致学生越来越不能学好古典诗词,反而产生抗拒的心理。学习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4.学生不能独立理解古典诗词。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过于依赖教师,不能独立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容易造成其思想僵化,影响思维的发散,更遏制他们的创造性。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教师要认清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对文本进行透析。学生学好古典诗词的最好的引路人是教师。作为引路人,我们就要对古典诗词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深谙其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只有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才会富有责任心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2.要求学生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不定时检查。学会背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学生背诵著名的诗词篇目,可以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加强理解,学会其中句式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述说。教师要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免有的学生因偷懒不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诗词背诵的兴趣。

3.从源头抓起,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学生学不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古典诗词基础的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进行更高程度的教学。学生的基础不牢固,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不断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

4.进行多种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练习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什么课程,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学习古典诗词也一样,需要足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各种字词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参悟。练习集中了关于诗词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充分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上一篇:心痛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热爱生命的名言范文